胜利油田采油工程高级专家汪卫东
立足本职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崔立慧通讯员任厚毅
2015年02月03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1993年,汪卫东毕业后来到时称胜利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工作,期间一直从事科研工作。20多年来,汪卫东和同事们一起开拓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石油微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采油、微生物处理油田污水等技术。
2014年,汪卫东在忙碌中有所收获。他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中高温油藏微生物驱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已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中期评估。他负责的中石化科研项目“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开发”通过验收,中石化建议在2015年启动工业化生产和现场驱油试验。
近期,面对油价持续走低的情况,汪卫东称,“油田企业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想法设法降低生产成本,给企业带来效益,我感到自己的压力更大了”。
油田这一特殊的行业领域,区块与区块之间,井与井之间相互差别较大,而任何技术都有其适应性。汪卫东发现研究人员在从事课题研究时,通过调研发现已有人研究过,或已有成熟的技术就不再考虑。汪卫东认为,要把成熟的技术应用好也不简单,这同样需要研究。“目前,对于我们这样的老油田,设备和技术已基本形成,全新的技术适应性差,最可行的方法是对传统成熟技术进行完善,降低成本、节能减排,这也是一种创新。”
立足自身岗位,汪卫东不仅关注科研,为油田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作为职工代表,他也敢于为科研工作者争取利益发出自己的声音。他认为目前油田普通科研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尤其是年轻的科研人员工资普遍不高,此外待遇很难与贡献挂钩,这既不利于调动青年人的创新积极性,也不利于留住人才。“2000年前,相比地方,油田科研工作者的待遇还是好一些的。前些年研究院分来的年轻学生比较多,可是也有不少人才因为待遇的问题流失了。考虑到近两年毕业生分配减少,人才梯队可能会出现断层现象,长远看来不利于油田的发展。”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他把这个建议带到了油田科技创新座谈会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