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就该敢于“让官员难堪”
2015年01月14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日前,湖北省武汉市推出电视问政,相关负责人走上问政台。其中,短片曝光了蔡甸区受污染的“水泥橘”。当主持人将“水泥橘”拿到蔡甸区区长彭巧娣面前,彭巧娣自责管理不到位,称自己种下的苦果自己吃,在现场吃掉了这个橘子。
  吃下一个“水泥橘”,引来几多热议声。不少网友表示,现场吃个“问题橘”,掩不去环境污染大问题,该行为涉嫌作秀;眼尖的网友则吐槽道,笑着吃下“水泥橘”,作秀也别忘记了表情应当严肃点;当然也有表示肯定者,称即使作秀也是种进步云云。听起来,这些纷纭网议似乎都有一定道理。
  电视问政不是“电视游戏”。站在促进政民互通、体现效能问责的这一节目宗旨,电视问政让市民百姓关注和认可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剑指“慵懒散”,善触痛痒处。特别是,对于某些“承诺快得很,实质慢吞吞”的油滑表现,更要刨根问底、追“翻旧账”。
  电视问政并不是“为好看而好看”、“为刺激而刺激”,而是因为,但凡提上问政现场的某些问题,往往也是公众注目却又长久未消的“窝心事”、“麻烦事”和“困难事”。而像前述水泥搅拌站污染环境、坑害果园这样的“老大难”问题,若是不刻意准备一个形象丑陋的“水泥橘子”,众目睽睽地呈现于涉责官员面前,让其迫于无奈地“亲自尝尝”,其对果农之苦、民众之怨、责任之重,或许就不会立即感到特别地“脸红心跳”了。
  很多时候,“一是一、二是二”的有事说事、有理论理,反而更易聚目焦点、促进改变。笔者认为,电视问政不需要太多的“温情脉脉”和“客客套套”,在一些民生热点和难点问题的问责问效上,还是要按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思维,宁可让有关部门和某些官员以今天的些许“难堪”,来有效防范和杜绝将来的更大“灾难”。
(司马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