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技术指导、政策扶持
东营市农业现代化还得“加把劲”
2015年11月24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本报11月23日讯(记者 孙川) 近日,东营市统计局公布了东营市农业现代化情况,相比2013年,2014年东营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保障进一步强化。但也存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大,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东营市农机拥有量稳定增长,其中拖拉机56272台,播种机20858台,耕整机4929台,排灌动力机械62528台,同比均有所增长;完成机械深耕面积73.2千公顷,同比增长1.5%,机播面积290.23千公顷,同比增长0.5%。同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强,截至2014年年底,东营市四年改造中低产田4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8万亩,完成河道治理、灌区改造等一批水利工程,治理河道200公里。
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东营市的农业现代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东营市扶持食用菌等产业发展,形成了畜牧、渔业、林果、蔬菜、花卉和休闲观光农业六大优势产业。2014年,农业龙头企业也发展到608家,全市合作社达到1707家,新增368家,基本实现了涉农行政村全覆盖。各项惠农政策以及土地流转的加快则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根据统计局的分析,东营市农业现代化仍存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大,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农民现代经营观念滞后等问题。2014年东营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80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925元,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56倍。同时,东营市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偏低,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现代农民”孕育和成长困难,农村技术服务和推广面临窘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效率低,直接影响了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下一步,东营市仍需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测,确保种植效益和产品安全,加强政策扶持和考核管理,对农业现代化进行激励引导.
同时还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推行“公司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支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采取直接开发、承包经营、反租倒包等方式,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基地,最终形成现代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管理工厂化发展格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