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重现,不仅关乎监管
2015年01月14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日前捣毁6处涉嫌制售假药窝点,查扣500余万粒“毒胶囊”,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警方透露,这些查扣的胶囊皮重金属铬含量超标40倍以上,连胶囊芯也是用过期的药加玉米面混合制成的,已销往重庆、黑龙江、内蒙古等10多个省区市。
  说到毒胶囊,其实并非新闻。早在2012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就曾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一些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就在去年9月,媒体披露,浙江宁海检察院通报查获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但有9000余万粒“毒胶囊”流入市场,去向不明。此次济南的毒胶囊,不过是故伎重演而已。
  面对毒胶囊,人们纷纷发问,监管部门去哪儿了?这当然没问错对象。毕竟,保障药品安全,职有专司的相关部门首先责无旁贷。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法律体系与监管制度,制定、完善相关食品药品安全国家标准,十分必要。而且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不能自废武功、回避监管责任。唯有从源头上下工夫,从制度上强化、落实,加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把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常态化、制度化,并在电视、报纸、网站等传媒上及时公布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指标。充分尊重公众的消费知情权与健康权。让制度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才能解决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化解食品药品安全信任危机,为民众营造放心的食品药品消费环境。
  但也不能不说,毒胶囊一再被查获,公众应看到有关部门的努力。那么,另一问题是,为何毒胶囊总是打而不死,让监管部门防不胜防呢?
  就事而论,笔者以为,这恐怕还关乎当前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试想一下,如果用来救命的药不是那么昂贵,不会有“一瓶成本不到一元,零售高达30至40元”的怪状,那么,毒胶囊还会有这么大的利益驱动去造假吗?正是暴利的存在,驱使他们铤而走险、屡查屡犯。从这个意义上说,毒胶囊重出江湖,该反思的除了监管部门之外,还有当前的医药卫生体制。只有彻底改变“以药养医”、“以药养院”的现状,降低药品暴利,毒胶囊的兴风作浪才会有根本性的收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