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释,何以永信?
如何看待变成网络狂欢的“释永信事件”
2015年08月0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和尚释永信,最近估计会想起这句菩提偈。无论他佛法修为是否够高,最近围绕着释永信这个名字的尘世纷扰,一定会走进这个已执掌少林寺28年之久的年轻宗教领袖心中。 
  对啊,年轻,他才50岁呢。可他已是300多年来,“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第二位方丈。

  想起释永信时,笔者心中总会不合时宜的出现一些不相关的人。比如,潘石屹、柳传志、俞敏洪……想必你也知道,我想到的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里,通过自己双手改变命运的大企业家。
  恩,本质上,释永信在个人奋斗层面,跟他们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轨迹。
  时间回到1981年,16岁的刘应成,也就是后来的释永信,来到少林寺时,看到的是一座破庙,20多个和尚,在28亩薄地之上,早晚两顿玉米糊糊,中午每人俩馒头。对他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是,他的师傅是住持行正,几年后,师傅就成了方丈。
  尽管清苦,释永信从进入少林寺始,就踏出了过去几百年里,和尚们都难以想象的步伐。1981年进入少林寺,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就点燃了全国人民的少林热情,一直延续到今天。这30多年少林寺和释永信本人,无论是财富还是名望的急速扩张,都有着浓重的时代印记。
  我们用稍微俗一点的视角回望那几年,会发现释永信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伺候好师傅行正法师。
  1986年,行正出任方丈。1987年,行正圆寂,释永信出任少林寺管委会主任,全面主持寺院工作。这一年,他还有一张娃娃脸,22岁。 
  据说,行正方丈圆寂之前,将衣钵传于释永信时传了句期望,“多盖些房,多存些粮”。 
  如今,少林寺的资产规模,许多人已无从想象。而媒体从少林无形资产公司注册资料里能看到的是,释永信持股80%,旗下投资了7家子公司。
  告诉我,你看到了一个不能更励志的故事。
  可是。 
  你眼见他,坐奔驰,打飞的,红光满面,走遍欧洲,去过美国,去澳洲一掷千金置下产业,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拿着苹果手机,与各路大小官员一线二线三线明星谈笑风生,带着巨大的访问团走遍世界永不停歇,揣着弘扬文化的主题到达了大部分人一辈子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
  看着这个被清规戒律束缚着的人,上蹿下跳于据说属于你的红尘世界,怎能让人爽得起来。何况,他还那么有钱。
  其实,释永信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漫漫历史中,并不是多特殊的一个。甚至,他也不是最有钱的一个,即使在少林寺历史上。要知道,就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只是传说,少林寺历史上受历代帝王册封、行赏的可都货真价实,一下子拨给你那么多钱,那么多地,那么高地位,还都不用上税,哪是如今兢兢业业耕耘于斯,还要跟当地政府扯皮的释永信所能羡慕的来? 
  对名山宝刹来说,有钱本是常态。 
  如今少林寺周边全靠着这个寺院。可是如果,释永信之辈当初不做这些产业会如何? 
  别说,这和尚自己想得很清楚。那时,《少林寺》已经带火了周围村民,武校、店铺以及数不清的人,包围了少林寺周边。“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少林寺的生存环境、文化空间几乎都没有了。我担心的是,如果少林寺在嵩山的空间没有了,那么少林寺在中国、在世界的空间也将会失去。”
  你总怪他和尚太过“出世”,小心和尚怪你太过迂腐。
  就这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释永信和少林寺一起,开始飞黄腾达。他和历史上那些著名僧人最大的区别可能是,释永信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一路涌来,顺之者昌。
  可是释永信的故事,无论结果如何,总让我感觉,事实与舆论所讨论的,完全是两码事。无需知道最终结果,现在的状况可以言之凿凿的是,舆论中不少人想象出了一个情景,硬套到了释永信头上。
  这套把戏,见多了也就烦了。替司法做决定,替寺院做决定,就是做不好自己人生的任何一个决定,是为键盘侠。
  如何度过眼前这样的时间,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至少有两种选择。
  在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六祖惠能之前,中国对于佛教的理解并不是文章开头的四句偈语,而是五祖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所总结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再对比一下惠能反驳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认为,树和镜子都是招灰的啊,想要干净就要勤擦拭。所以,修行的方式就要艰苦一点,要有各种戒律,要通过让自己吃苦作为条件,不断接近佛陀的世界。
  后者认为,本来人家干干净净的啊,佛性哪有什么污染。一切都是虚幻的,没有苦修可以到的彼岸,此岸就是彼岸。小伙子,麻烦你大彻大悟一下,一转身,一切都清楚啦。
  葛兆光先生总结说,前者是印度佛教的基本立场,后者是佛教中国化后的基本立场。
  无需替释永信担心。他个人的安危,要靠法律和寺里的清规戒律来最终决定,身处滚滚红尘之中,最终其他人都爱莫能助。你爱他也好,恨他也罢,愤怒或怜悯的眼神都无济于事。
  只是这场风波,既然发源于汉传佛教禅宗祖庭的少林寺,无论释永信还是舆论场,大概都需要那一转身的智慧了。(据侠客岛xiake_island)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