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东营·十佳人物”候选人薛梅:
坚守井站20年,生产原油12万吨
本报记者宋贝贝
2015年08月0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薛梅和丈夫携手巡井。 通讯员提供。
     郊区荒无人烟的芦苇荡里,除了油井工作的声音,再无他响。而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营二管理区采油1站营8更9井站采油工薛梅和丈夫孙宾已经在这里默默坚守了20年。薛梅说:“在我心里,每口井都是我的孩子,所有井的脾气我摸得一清二楚。”20年来,薛梅累计巡井、巡线42000多次,行程30多万公里,安全生产原油12万吨。
  坚守岗位职责
从不走样变通

  薛梅是“油二代”,成长的每一步都受到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和胜利精神的影响。1995年11月,为解决人手不足、倒班不便等困难,单位把营8更9井站确定为“夫妻岗”,允许职工带家属驻岗。当时,薛梅新婚不久,两人就在营8更9井站安了家,负责管护7口油水井、一座计量站和2000多米输油管线。
  由于小站远离单位、地处荒原,除了单位的干部定期来巡查,平时很少有人来。一天巡几次井、记几次压力,没有人监督,全凭自己说了算。可薛梅觉得,越没人监督,越要往好里干。因此,薛梅严格按照岗位职责,不管酷暑严寒、风天雨夜,4小时巡一次井,2小时记录一次压力,从不走样、从不变通。就连怀孕期间也照常工作,孩子一满月就开始巡井巡线。
  20年来,天天面对同样的油水井,走同样的巡井路,她却并不感到枯燥,“我觉得,油水井是有生命的,你对它尽心,它就会为你出力,其实很有乐趣,很有成就感。”为了管好它们,薛梅自学了石油地质、采油工程等知识,结合多年的经验,琢磨出了“望、闻、问、切”管护法,并取得了采油技师职业资格。  
  营12-73井是稠油井,管理难度大,稍不留心就会造成停井。在技术员的帮助下,薛梅摸索出了1千克药剂加100千克水、定期热洗的管护方法,如今这口井已连续生产2200多天,含水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个百分点。现在,站上4口油井日产油11.4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吨。
  2008年8月的一天,一伙不速之客来到小站,说想到这发点财。薛梅和丈夫一边保护身边的孩子一边以理应对。趁着这伙人不注意,薛梅悄悄按下了报警电话。为了拖延时间,薛梅想办法和这伙人周旋:“家里的东西随便挑,井上的原油不能放。”很快,不远处隐约传来了警报声,这伙人只得气呼呼地走了。

  干好工作 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夫妻岗”的特点就是一年到头不能离开人。平时还好说,可每到逢年过节,薛梅的心里难免会有几分纠结。单位领导也提议找人替班,让薛梅回家陪老人过年,“可想想,谁没有父母,谁不想团圆?我不愿给同事添麻烦,就尽可能把老人接到站上过节。”薛梅说。
  薛梅的父亲罹患癌症,住院5年间先后进行了14次大小手术。她和丈夫分好工,尽量做到陪护老人、看护井站“两不误”。听母亲说,父亲在临去世的日子里,常常望着窗户念叨她。但当她进了病房,他又催薛梅快回去。
  2011年12月23日,对薛梅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下午,薛梅把晚饭送到病房,父亲强打起精神吃了几口后就催她回去,可是,看着精神头已大不如前的父亲,薛梅舍不得离开,她含着泪说:“爸,这些年,我一直听您的,您就听女儿一次,让我多陪陪您吧!”见父亲不说话,薛梅怕他着急,就假装回去,躲在了病房外。谁曾想,晚上9点30分,父亲永远离开了她。“现在想来,让我稍感心安的是,父亲走的那一刻,我守在他身边。其实,我知道,在父亲眼里,干好工作就是对他最大的孝顺。”
  对于儿子,薛梅也是有愧疚的,他生长在荒原,没有小伙伴,常常和收养的流浪狗玩儿;上学后,也没参加过一次兴趣班、培训班。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儿子少了些柔弱、依赖和任性,多了些坚强、自立和懂事。在学校里,儿子是劳动之星;在家里,看到爸妈工作忙就主动热好饭菜,帮着收拾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