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存款咋就变成了保险一市民质疑被银行忽悠了
银行表示:无法核实当时情况,客户签名确认,合同合法有效
2015年04月10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曲先生手里还有两张保单。
文/片 本报记者 孙川
“几年前存的高利息存款,现在咋就变保险了?”近日,曲先生向本报反映,他几年前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东营市西三路营业厅存了20多万的“高息存款”,但是后来取钱时发现,之前自己所存的“高息存款”其实都是买了保险,不仅利息没保障,若存期未满取钱,本金都会受损失。对此,邮储方面表示,无法核实当时情况,客户签名确认,合同合法有效。
市民遭遇:
承诺的高息存款实为保险
今年70多岁的曲先生是一名退休职工,退休金一直是通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东营市西三路营业厅发放,多年来,曲先生和老伴已经习惯了将余下的退休金在银行里办理转存。曲先生介绍,从2008年开始,他每次去办理转存业务,工作人员都会给他推荐一种利息较高的存款方式,“那段时间,一去存款他们就非常热情地介绍这种高收益的存款,存三年期的存款与国家同期利率相同,存五年期的则比国家同期利率高出不少。”曲先生说。
“当时工作人员说这是一种新的存款方式,收益高,我就同意办理了。”曲先生说,随后,在他多次存款的过程中,所有程序都是由现场工作人员办理,自己只需要最后签个名就行,办理完之后虽然也对拿到手的单据有过一些疑问。“当时工作人员反复强调这是存款的一种,我和老伴就没多想。”。
曲先生说,2008年到2012年,他在邮储银行西三路营业厅先后办理20多万存款,都是按照这种方式办理的,其中有三年期也有五年期。2012年,有一次急用钱,他发现了问题。“那次取钱取了几个三年期的存单,取钱后我们发现利息要远低于我们的预期。”曲先生说。
2009年,曲先生拿着手里的单据四处打听后,终于明白自己之前所有“存款”都是买了保险。“先后存进的20多万元,不会产生当初银行工作人员承诺的高收益,甚至连一般存款的收益都不如。”曲先生告诉记者,他还了解到,每笔钱必须到期后才能取出,不到期取出还会损失本金。
银行说法:
客户签名确认,合同合法有效
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东营分行,分行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曲先生的这一情况之前他们已经受理过,“邮储银行西三路营业所那边一共代理了11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曲先生购买了两三家保险公司的产品。”该负责人介绍,曲先生购买这些保险产品都是合规销售的,所有保单也都有他本人的签字。
对于收益低的问题,该负责人则表示,买保险和存款不一样,保险分红受公司经营情况、经济形势等原因影响是不确定的,“可能受当时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分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得收益低于同期存款收益。”
而曲先生说之所以买保险,是受了当时工作人员误导。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无法确定当时情况,但是现在可查询到的登记就是保险,而客户手里拿的也是保单,这些也都是合规合法的。
律师说法: 维权比较难 办理此类业务应谨慎签字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山东龙合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齐志英。齐志英告诉记者,因为曲先生已经在保险合同上签字确认了,所以从法律层面上讲,保险合同是成立并且是有效的,因此曲先生想要维权也比较难。
“办理此类业务市民应该慎重签字,因为一旦签字就意味着客户认同了合同内容,合同也就成立了。”同时,齐志英提醒,市民在签字前应该先将相关内容全部都阅读理解清楚了。“不能光听银行工作人员解释,一定要在确保自己理解了合同内容后才可以签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第A01版:黄三角早报
第A02版:黄三角早报·清风谭
第A03版:黄三角早报·早报眼
第A04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第A05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第A06版:黄三角早报·我社区
第A07版:黄三角早报·营商周刊
第A09版:黄三角早报·广告
第A10版:黄三角早报·今日油田
第A11版:黄三角早报·今日油田
第A12版:黄三角早报·车界
第A13版:黄三角早报·车界亮价
第A14版:黄三角早报·车界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