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我们血脉相连
许利滨2015年3月30日星期一晴
2015年03月3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许利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叫许利滨,一名普通的钻井工人,也有人叫我“许傻子”。1996年从部队转业后,我成为渤海钻井总公司一名普通的钻井工人,从20出头的韶华到年近40的不惑,既是坚守钻塔、为油拼搏的十八个春秋,更是汇聚公益、奉献爱心的十八个冬夏,这十八年的公益之路很远、很艰辛,但与受助者的心却越来越近、情越来越浓。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献血,那是十年前的2005年4月3日。在电视上无意间看见省台正在播出这样一条信息:B型血告急,希望大家踊跃献血。这条字幕在我心里滚动了好几遍,我不就是B型血吗?中午吃完饭,我毫不犹豫地走上了东营红十字会采血车。从那以后我先后无偿献血12次,献血总量4800毫升。当妻子得知我多年一直坚持无偿献血后起初有些不解,更是心疼,我就劝她说:“假如躺在病床的病人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兄弟、姐妹,急需输血,我们又怎能无动于衷,又该如何去做呢?”现在,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又多了我的妻子。
2009年,在一次义务献血时,采血工作人员向我介绍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并试探性地问要不要加入,我当场填写了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申请表。同年6月,我在河口区卫生局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血样,光荣地成为中华骨髓库一名志愿者。
“快乐志愿、随手公益”,这是我作为志愿者一直秉承的理念。在付出爱与力量的同时,也分享着家人的爱与支持,六岁的儿子也跟随我走上了公益之路,如今已是油田正式注册的小志愿者,清理街头巷尾的垃圾广告,给不平的道路填补石块,陪孤寡老爷爷老奶奶聊聊天说说话,都成为儿子日常的功课。现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们活动时都愿意带上自己的孩子,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仙河社区的张京亮师傅是油田特困户,因车祸长年瘫痪在床,孩子又在外求学,我与儿子常去他家,打扫卫生,清洗被褥,带病人到屋外晒太阳,和张师傅谈谈心,使他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五年过去了,张师傅跟我和孩子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张师傅常说:“最开心跟小许和小小许晒太阳聊天了”。
在帮助张师傅的同时,我们还了解到仙河镇有一户外来务工家庭,因天然气爆炸,父亲死亡,母亲和当时只有4岁的儿子冯友重度烧伤,特别是小冯友烧伤面积达90%多。从2008年至今,我们经常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去小冯友家中打扫卫生,给他们带去一些必需的生活物品和课本书籍,指导小冯友学习,带着家人同他一起玩耍,用爱的阳光驱散了不幸的阴霾。
这每一份付出都如同“微尘”,载着爱一路飘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