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东社区胜东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主任李红蕾
兢兢业业,时刻为患者着想
本报记者徐文君通讯员王晓静
2015年03月20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李红蕾正在看望病人。
胜东医院开办的远程会诊中心需要国家高端医疗资源,胜东医院的全科医生需要直接面对国内的权威专家,为患者开通绿色就医通道。李红蕾作为胜东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主任,心里所想、所关心的全都是患者的健康。但是她依然在这个岗位上不断地学习进步,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更多的患者能够享受到国内高端医疗资源,尽可能让患者早日康复。
一切以患者病情为重
加班加点忘却辛苦与压力
“患者如果想在北京、上海的大医院进行治疗,光排队挂号就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是通过远程会诊中心,患者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享受到国内高端的医疗资源。”李红蕾介绍,胜东远程会诊不同于以往单纯的语音视频沟通,是通过专业网络平台实时传输各种临床辅助检查,让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与全国知名专家面对面的就诊服务。
李红蕾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每一个病人的情况都熟记在心里,花心思、动脑筋,反复与专家沟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患者提供多一些的方便和支持。
2014年,一位四肢乏力的患者来到胜东医院,李红蕾通过查阅资料并对病例、化验单及x光片等材料的分析,得出了不排除帕金森症的结论。但一些专科医生则认为可能是颈椎出现了问题,在与专家远程会诊的过程中,李红蕾将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分析与专家进行了沟通,最终专家支持了李红蕾的意见,“那位患者其实只要做一个小手术就能解决问题,而不用做颈椎的手术。”
曾有一位11岁的小男孩脑血管瘤破裂,情况十分危急,小男孩的姥爷带着孩子来到了胜东医院,李红蕾看到情况后建议马上做会诊,但小男孩的姥爷情绪十分激动,向李红蕾大吼赶紧将孩子送往大医院,但小男孩的情况还没有了解清楚,李红蕾只能先安抚孩子的姥爷,“情况紧急,贸然送往大医院,先不说专家有没有时间,去了也没法及时与专家说明情况,更耽误时间。”
李红蕾一边安抚患者家属,一边抓紧时间联系远程会诊,在会诊结束得出结论之后,李红蕾马上安排了患者前往北京天坛医院。“小男孩是上午送来的,我们下午就会诊完了,然后与专家联系好,再跟北京120急救车联系,告知抢救措施,并强调携带抢救设备,又联系了一些这方面的随车医生,必须要做到这个过程万无一失。”
李红蕾做完这些后松了一口气,“北京120急救车第二天一早就把小男孩接走了,已经动完手术了,而且手术非常成功,目前小男孩正在恢复中。”李红蕾知道后感到十分欣慰。
胜东远程会诊中心是全国唯一在社区医院开展的站点,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可借鉴,李红蕾带领团队要面对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疑难危重病人,除了要克服专业难题外还要随时加班,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专家。通常每次会诊时间都依专家而定,经常每天投入忘我工作十几个小时,这项工作的压力和辛苦可想而知。
执着让李红蕾不断学习进步
虽然有困难但依然享受学习的过程
作为一名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李红蕾深知如果不继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将很难与国内大医院的权威专家进行沟通,“如果与权威专家沟通不了,我自己的损失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患者得不到专家的治疗。”学习则成了李红蕾必须每天都在进行的工作。李红蕾不断学习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如今每一次的会诊,没有一位专家否定过她。
执着也是李红蕾的一个特点,正是由于执着她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她先后被胜东社区派往北京、云南进行远程会诊系统培训,并参与社区远程会诊中心建设和整体运行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她吃了不少苦,2010年学习时,李红蕾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她便要外出学习一年。“以前家里人都很照顾我,没吃过多少苦,但是到了北京要与其他7个人一同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再加上我肠胃不好,水土不服造成我时常生病。”有时候学习压力大了,李红蕾心里也产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特别是丈夫来北京看她时,看到李红蕾吃的苦十分心疼,便劝她回东营。“当时仔细一想,既然出来了就要学点东西回去。”李红蕾便咬牙继续坚持下来。
回到东营后,李红蕾养成的看书的好习惯还一直保留,她除了会诊以外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看书、查资料上。她的办公室、家里的床头上摆满了各种医疗书籍以及她做的笔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