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十佳文明家庭之杨蓉、范世明家庭
伺候公婆尽心尽力言传身教,经营美满家庭
本报记者徐文君通讯员时维涛陈军光
2015年03月0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杨蓉正在陪婆婆一起择菜。
杨蓉与范世明夫妇是四川人,1991年结婚后来到胜利油田。目前杨蓉是鲁胜公司的一名采油工,范世明为井下作业公司职工,两人相守相伴已经走过25年。杨蓉夫妇一家虽然是千千万万平凡家庭中的一员,但他们却用自己的勤劳、朴实演绎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和睦家庭带来的温馨快乐。
丈夫勇闯外部市场
妻子抗下顾家重担
1991年,结婚没几年,杨蓉就带着2岁多的孩子来到胜利油田,本以为可以跟丈夫团聚。但是,一纸调令却又将他们的愿望破灭。丈夫范世明接到通知要到外部市场,参加吐哈油田会战,刚刚团聚在一起的家庭又要面对分离。此时,杨蓉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实在分身乏术。范世明夫妇便把父母接来,一方面可以尽孝道照顾父母,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妻子照顾一下孩子。
虽然他们已经结婚近三年,但那时候杨蓉仅结婚的时候与公婆接触过,一起待的时间并不多,可是杨蓉侍奉公婆从不怠慢,这让公婆打心眼里喜爱这个媳妇。杨蓉夫妇二十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公婆,让老人安享晚年的事迹也在邻里间传开,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范世明远赴新疆吐哈油田参加会战一去就是两年。从新疆回来后,又远离家庭到了海洋试油作业大队工作,在平台上一住就是20天,在家的时间依然很少。照顾公婆的担子还是落在了杨蓉的身上。
在生活上,杨蓉对公婆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范世明感动。特别是老人阑尾炎动手术的那一次,更是让范世明至今难忘。当时范世明正在平台上无法回家,父亲却因急性阑尾炎需动手术。此时,杨蓉便一人承担起了照顾公公的责任,把老父亲背到医院,挂号、做手术,再到术后恢复,杨蓉一人默默地付出着。等范世明从平台回来后,父亲已经动完手术,而杨蓉则在旁边照顾。杨蓉悉心照顾老人,饭菜都是一口一口地喂到老人嘴中。老人直夸这儿媳不是女儿胜似女儿。
“我回来的时候,我父亲已经做完手术了,看到自己爱人那样的付出,当时心里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就是鼻子酸酸的,想说千言万语却一时语塞。”想起当时的那一幕,范世明的眼睛再一次红了。
2006年因为老人想念四川老家,想回去住一段时间,但老人农村老家的房子年久失修,距离老家亲人的距离又远,杨蓉夫妇又竭尽全力为老人在老家买了房子,添置家具家电,全都置备齐全,保证让老人住的舒心。
“公公回去住了一年,不久便因脑血栓过世,留下婆婆一个人孤独无依,我们又将婆婆接回了东营。”婆婆回到东营的家中,杨蓉夫妇更加精心地照顾婆婆。如今,已是82岁高龄的老人身体依然硬朗,心情舒畅,平时与邻里聊天时还经常夸奖自己的这个好儿媳。
将老人需求放首位,以身作则传递孝道
杨蓉深知孝顺的含义,并将公婆的需求放在首位。上个世纪90年代,杨蓉做了一件让同事都不理解的事,那就是放弃了福利房。“当时考虑的最多的是公婆,福利房的楼层太高,公婆年龄大了,爬楼对他们来说太吃力,所以为了照顾公婆,我们放弃了资格。”如今,杨蓉一家依然住在那一套老70房型的房子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教育子女方面,杨蓉夫妇更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公婆虽然是四川人,但是却不喜欢吃辣椒。”杨蓉为此将家中做饭吃辣椒的习惯改掉了。老人牙口不好,饭菜需要炖烂一些才可以,为此,小儿子还曾向妈妈杨蓉提出“抗议”。
杨蓉夫妇照顾老人的一言一行被孩子看在眼里,也会被孩子模仿。“儿子现在在外面读书,但只要是休息时便会打电话来询问奶奶的身体情况,心里也十分挂念老人。但只要儿子回到家后,吃饭时总会先给老人夹菜。”杨蓉夫妇说,儿子是他们的骄傲。
“每个家庭都要用心来经营,需要家庭成员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我与丈夫一起携手走来也是相当不易。说实话人与人之间接触难免摩擦,但只要换位思考,多为别人考虑,心里就会释然。生活中的磕磕绊绊让我成长,也让我深知家和万事兴的重要性。”如今杨蓉依然在辛勤地工作,也更加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家庭,让文明和谐的花朵继续开放在这个小家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