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计量与防腐首席专家杜怀栋
计量人做事就得“斤斤计较”
本报记者徐文君通讯员李世博
2015年03月0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杜怀栋正在读取计量仪表的读数。
     杜怀栋自1987年参加工作便开始与“计量”打交道,如今他已经成为了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计量与防腐首席专家,28年的时间让他的生活与计量工作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2014年他被评为山东省首届“最美计量人”这一荣誉称号,荣誉背后是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发明多项革新成果 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杜怀栋认为科研成果一定要用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在原油天然气计量科研、检测和管理这块沃土上耕耘的28个春秋中,杜怀栋追寻着自己的计量梦,将把能够解决油田生产急需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潜心钻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杜怀栋自主研制出了“油井原油含水快速测定仪”。“以往人们对于采油工的印象停留在手拿一个小桶,对原油进行采样,然后拿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原油中含油、气、水,其中水与油之间有一个过渡带,难以均匀测量。”杜怀栋介绍,为此每一个采油队的实验室内都需要3位工人耗费一整天的时间化验上百个样本。
  而杜怀栋发明的“油井原油含水快速测定仪”则有效的改变了采油队多年来人工分样、蒸馏化验传统方法误差大、操作时间长、油气污染重的缺陷。“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将油水之间的过渡带尽可能地消除,来减少测量的难度。”目前利用这项设备将人力由3个人减少到1个人,并且检测一个样本也所需时间由原来的1个半小时缩减到2分钟左右。
  该项成果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获得了全国油气计量技术论坛的一等奖。此外,他发明设计的“油井双腔分离器”,实现了油井连续、自动、准确计量,在胜利油田得到了普及应用;他自主研制的“油井气液流量计”解决了气、液两相下流量准确计量这一世界性难题,可以直接安装在高含水、含气、含砂的井口连续计量油井的产液量、产气量,使每口油井安装一台流量计就能连续不间断完成气液准确计量这一梦想成为现实。
  28年来,他组织完成了15项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其中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及胜利油田管理局的科技进步奖。其自主研制的多项专利产品也已在油田生产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提出“科学建立原油流量标准量传体系”设想 建立“国家原油大流量计量站东营分站”
  一直从事计量工作的杜怀栋与计量结下不解之缘。参加工作后,他好学勤奋的特点在计量行业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计量检测方面,他致力于提高油田原油、天然气、水流量计量的准确性,始终坚持用“科学公正准确高效”的工作态度去诠释作为一名计量人风范。
  1998年,他提出的“科学建立原油流量标准量传体系”的设想。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建立健全了胜利油田内部原油交接计量流量标准检定体系和原油外销贸易计量流量标准检定体系。
  “通过原油交接计量流量计的在线鉴定,使得原来的原油计量纠纷消失。”这一方式实现了齐鲁石化原油交接计量站、胜利油田外销原油计量站等所有外部原油交接计量在用流量计的实液在线检定,实现了胜利油田十一个采油厂每年2700万吨原油内部交接计量的在线检定。
  1991年中石化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成立,此后杜怀栋来到流量检定站任职。在流量站期间,杜怀栋致力提高胜利油田的原油流量计检定能力。而这时他也要实现一个梦想,就是要建立国家级计量站。而他的这个梦想被同事认为是异想天开,但杜怀栋没有气馁。
  在杜怀栋的带领下,2004年胜利石油管理局流量检定站就取得了国家校准实验室认可证书,成为当时国内石油行业第一家取得校准实验室国家认可的单位;随着检定和技术实力的不断提高,2008年,流量检定站升级为中石化原油计量站;2012年,又升级为“国家原油大流量计量站东营分站”,原油计量检定测试专业工作直接受国家质检总局领导。8年的时间,流量检定站实现了资质认证工作的“三级跳”,期间经历的千辛万苦只有杜怀栋自己体会到。
  开腹手术后仅休10天
回单位工作忙至深夜

  2014年7月份杜怀栋做了一次开腹手术,伤口有20公分。但休息10天后,他又回到单位继续工作。当同事们在单位看到杜怀栋时都十分压抑,“刚做完大手术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伤口愈合了吗?”等等疑问扑面而来,而杜怀栋没有时间多做解释,他的脑海里此时只想着手术前未完成的论文修改工作。
  “去年6月末时我到北京参与全国油气计量论坛会议,并担任中石油、中石化系统的评审专家,对50余篇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尽快将修改意见告知各论文作者,时间十分紧张。”杜怀栋原本计划将工作做完后采取做手术,但由于身体原因,手术只得提前进行,在进手术台时,杜怀栋念念不忘的还是那几篇论文的修改意见。工作完成后,杜怀栋如释重负。但医生及家人却反对他的这种不顾身体的“任性”行为。
  用杜怀栋的话来说,做计量工作就得“较真”,还得“斤斤计较”,这也成了他的一个职业习惯。同样成为他“习惯”的还有肯吃苦。
  上个世纪80年代,杜怀栋的工作时常要前往孤东。在那个车辆稀少年代,他往往一去就要待上一个多月,在艰苦的工作坏境中进行着一次次的试验。为了能攻克技术难题,他到一线采油队一扎根就是半年多,每天早出晚归跑井场,为了节省研究时间,在井场一待就是一天,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遇到难题,宁肯不吃饭,也要先把难题攻克。但恶劣的条件没有阻挡杜怀栋前进的脚步,生性执着坚韧的他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这些经历都是自己宝贵的财富。。
遇到难题不放弃
抓住灵感刻苦钻研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最苦闷的就是遇到难题无从下手。只能通过一段时间自己的思考再加上一瞬间的灵感才能迸发出新思路。由杜怀栋发明创新的油井停井装置就是一次不经意的散步间找到了灵感。
  “油井一旦停井会造成损失,如果让油井停井能被人及时发现就能避免这样的损失,最好的方式就是由人工转到机器自动化。”杜怀栋介绍,“但上个世纪90年代,自动化设备的价格高昂,往往需要3万到5万元不等,胜利油田大大小小如此之多的油井全部安装并不现实。”如何能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自动化成了杜怀栋思索的难题。
  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杜怀栋找了许多家公司,但成本高依然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正当苦闷的杜怀栋傍晚期间在街边散步的时候突然看见了一则电话广告,这时一个灵感突然在他脑海里出现。“何不利用旧电话里的线路板来实现自动化。”经过杜怀栋将就电话的线路板拆下来,然后利用听筒能测量到油井里的声音来判断是否停井,将成本控制在了300元左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