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民享受环境权利
2015年03月0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做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共有18008字。其中在部署2015年的工作方面,用了4个段落,697字,3.9%的篇幅比例谈环境和生态治理问题。这个着墨和分量,可以管窥生态环境在中国政府心中的分量。
  李克强总理强调,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并对一些指标进行了量化要求。譬如,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强度目标和部分主要污染物总量目标,这些我们一直就在强调,也很有价值,但还不够。过去,主要排放量强度目标和部分污染物总量目标控制,有一定效果。但全国整体生态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短板问题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依旧过高。
  必须直面我国的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2014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东盟环保合作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与可持续消费研究报告》,首次对中国开展了专题研究,相关数据表明,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后一直处于生态赤字之中。当然,这个数据和看法可以讨论,但中国每年消费的自然资源确确实实很高,是否已经超过了我国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水平,必须搞清楚,而且要向公众公开。
  通过环境容量管理等手段,强化排放总量控制、行业准入标准和项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如此也有利于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另外,应该重视市场手段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建立更加健全的各类污染物减排交易市场。如此,通过行业标准、市场交易和项目层级的管理规范,达到基层控制和减少排放的目的。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所言,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必须紧抓不松劲。每个公民都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因此,每个公民和社会组织不仅有权知道我们的环境家底,更要享受到全面的环境权。环境权是人类面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时代所酿造的环境危机而提出的旨在享有安全、舒适的环境条件的新型权利主张。环境权对国人而言是个新概念,但环境权的全面落实,可以为环境维权提供更为切实有力的制度管道,有利于推动中国环境司法乃至整个环境法治走出尴尬和困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