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对世界柔情
2018年06月2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常常会有人问,你喜欢读书吗?你经常读书吗?
说实话,阅读于我来说,也许就像生活中的增味剂,亦像是一种对自我宽慰疗养地。生活总是世俗的,而我也是只是一个俗人,有太多事、太多情无法舒缓,于是我阅读,我像个待哺的孩子渴望读到那些能激起我热情或是平复我伤痛的书。
幼童时代的书是被逼迫的书,它们是面目狰狞的兽,不管你的眼泪鼻涕、嚎啕嘶喊,它们只是挡住你玩耍的可恶纸张,我曾多少次藏起它们,但它们总仗着父母老师的宠爱,迫使我趋于它的“淫威”。那时的书是多么令人苦闷。
而年龄真是个令人费解的东西,不知不觉,读书已经抽不出我的生活,阅读让我在急躁的年纪意外寻到心灵的平和。当初一则《我与地坛》的课文,让我反复咀嚼,我惊讶于它的细腻与深沉,文字之间展现出生命微渺又伟大的思想火花,这些被史铁生压在文字下面的血泪啊,是平静述说下无法抹去的苦痛。
我开始寻找那些可以感动流涕的书,我喜欢喜悦着人物的喜悦,喜欢伤痛着他们的伤痛,在那个年纪,我曾陶醉于自我的多愁善感,也曾附庸风雅般寻求感情上的冲动。我去读悲剧,想象自己经历着人物的千情百爱,缠绵纠葛,直到结局突然撕开幕布,一副赤裸裸而无能为力场面使我不得不明白,这是作者设下的完美骗局,而我心甘情愿。这就是悲剧的魅力,悲剧永远比喜剧让人印象深刻,深深刺入生活的悲剧更能从现实讲述人性。
当我明白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人生的修行,是始于路遥先生的《人生》,这我进入另一种阅读阶段。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故事,主人公高加林对于人生路的种种选择,何尝不是每个人的犹豫不决?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那些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生于人心。故事最后高加林回到生养他的土地,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宽恕?而我也明白,读一本书,是对精神世界的丰富,同时,我的思想在细微中发生转变,我看向世界的眼光有了更多层面的理解。
我读书,喜欢与书之间的不期而遇,就像是我与书之间有着命定的缘分,偶尔的心血来潮也使我兴奋,使我饱含激情,这让我觉得我是个思想上自由的人,在阅读上我有自己的世界。龙应台说过“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一定程度上,讲出了读书的个人性,读同一本书,每个人读出的、得到的东西是那么的不同,与他人交流感悟是多么新奇而又快乐的事。若是遇见观点相契合的人,便是遇到知音,足以激动良久,那种从心底里冒上来的喜悦,会荡漾到整个人的每个细胞。读书是那么令人无法自拔。
前段时间,木心先生的《从前慢》突然异常火热,这首诗歌无疑是美的,文字是美的,爱情是美的,境界更是醉人的。从最初读到现在,这首诗歌给予了我许多不同的感受,最初是对爱情的感慨,后来是对时代的理解。木心先生经历文革和牢狱,依旧没有遗失了心中美丽。我喜欢读书带给我的纯粹美,喜欢她历经沧桑也不败落的灵魂,沉迷于她历经岁月后依旧惊艳时代的魅力。读书让我在精神世界驰骋飞扬,仿佛俗世的各种贪欲也能得到净化。
读书到一定阶段,我发现读书使我对许多事有了独特的见解,思考的角度也有所变化,陈述观点时的条理愈加清晰,论据也丰富而有依据。相对于外国文学,似乎中国文学更让我着迷。毕竟文化是有差异的,骨子里的情怀更能引起一个人的灵魂共鸣,比起《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安多纳德的无私奉献,《背影》中的父亲的细腻温情,留予我的回味更加悠长。而读书的智慧是渗入血液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又无形中反馈于生活。
人生与读书之间,从来都是不容分割的。梁文道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人生之书的厚度,也决定于自我的追求,读书让我在现实的局限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开阔。
有人说,读书,让我没有死在平庸里。的确,读书于温柔岁月中平和地丰满着人的思想与性格。“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聪明,如果也像别人那样聪明,那就是读书。”作家左拉说。读书给予人其他事物无法比及的心境,治愈心灵的力量,获得人生的幸福感。
(徐欣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