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非静不能读也
2018年06月2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我总感觉心非静不能读也。
  读书是讲究心境和环境的。在心平气和安静的环境中读书,才能真正领会到书中所蕴含的各种滋味,是与作者心与心的交流。静静地捧一本书,细细品味,仔细研读,浮躁之气,繁华之尘埃,遁于无形。“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一些作品需要读好几遍,需要仔细咀嚼,咀嚼个中滋味,读出作品内容表达出来的那种情、理、趣。这就需要安静的环境,心静下来品味,以此清净心灵,陶冶性情,不断丰富自己,人格得到升华。
  通过多年的读书,我觉得读书的过程也是人生自我矫正的过程。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行走,有时会偏离奔向初心的轨道,通过读书时时提醒自己,看一下是否有所偏离,发现苗头及时矫正。
  小时候,家里穷,能看的书极少,只有“小人书”,只图热闹,把目光集中在精美的图画上,对下面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几乎是视而不见,根本算不上阅读。刚上初中时,家庭经济拮据,能看的书也不多,只要有书就读,有时只看个大概,读不懂,但还是读,因为那时没什么娱乐。
  真正读书是在初三的时候,语文教师声情并茂地读朱自清的《春》,并认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句子,我听得入了迷。原来文章中还有这么美的东西?从此与阅读结缘,一直读到现在。
  静心读书应该是不带功利性的。只要是内容健康的书都会静下心来阅读,并读得有滋有味。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高雅行为,只要付出极少的钱,就可以和世界上最珍贵的灵魂交流,并使自己的灵魂和智慧得到提升。
  渐渐地经济条件好了,有了自己的书房。我可以走进书房,任屋外狂风暴雨、风霜雨雪,我自闲庭信步,心儿安安静静地潜心于书籍,与智者进行交流,品悟人生。
  清晨醒来,我不急于起床,仔细回味昨夜读过的书,此时就幻化成绵延不尽的意念之流,涌动在清新的思维中,待我顺手去握捏,它们又翩若惊鸿,骤然消散,悄悄走进了我的生活。我的心思就会不由自主地反刍起来,认认真真思考着生活,思考着人生,是否偏离轨道,及时进行矫正。喜欢读书,就喜欢买书,渐渐的我买了许多书。生活可以简朴,可买书不能马虎。
  独处一室,捧一本好书,慢慢静读。处处景致从书中飞来,可感可闻可视,宛如鲜花绽放指尖,心情愉悦。一行行文字,诉说着古今中外,读到会神处,直抵心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缕缕清幽淡雅的书香弥漫开来,心旷神怡。阅读是身心愉悦的享受,宛如良辰美景,赏心悦目。陶醉于书香氤氲中,在书籍中静看世事无常,静观花开花落,细品人生百味,净化心灵,矫正人生。
  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更需要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好书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浮躁的心沉静,让迷失的心警醒,让心海宁静、心路坦荡!许多人总是感觉忙,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我们都知道:“忙”竖心旁一个“亡”,明道者忙着找幸福,失道者忙着找死,所以说自己忙的人,心情一定不好。忙得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忙得不知道生命的本真,忙得忘了初心。这是在繁华中行走迷了路。我们要知道,挣钱就是为了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无论多忙,都需要静下心来读书,找回初心,找到幸福。
  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我的心灵空间在不断扩大,人生之路不断宽广。这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书中的智慧,通过眼睛成为可见的,经过想象和思考,进入心灵的空间。这也将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漫长过程,心灵空间的拓展是没有尽头的。那种感觉很奇妙,也很微妙。只有亲身经历才品味的真。
  读书也是一种心情调节剂。当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我心情愉悦;当我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我的内心,走好人生每一步;当我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我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当我在鲜花与掌声中陶醉时,读书能让我时时警醒,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当我被名利遮住双眼时,读书能让我清醒,知道我想要什么,该怎么做。
  经常静心走进书的世界里,寻找一块洁净的心灵栖息地,安置我们的灵魂;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天空,让我们的人生快乐地飞翔;寻找我们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可以看清人生的真意,找到生活的本真……
  书读多了,就有了一股股记录心得的冲动。于是从短小的片段性的文字,到成篇的文章。从2013年起,陆陆续续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30多篇。
  静心读书,不断丰盈自己,等待有朝一日能立于大地之上,傲视苍穹;静心读书,细心品味,在深刻中学会畅想,在畅想中启发灵感,在灵感中自我丰盈,在丰盈中追逐梦想;静心读书,领悟人生,进行自我矫正,方能在幸福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静心读书,真好!
  (张家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