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曾是小清河航运的黄金时期
听八旬老船工讲过去的故事
本报见习记者赵环宇
2016年09月20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丁庄镇尚道村 仍有五六户村民在外“跑船”
  小清河昔日曾是百舸争流的黄金水道,如今却不见帆影,不免让人唏嘘。近年来,小清河水系生态得以恢复,两岸种上了庄稼。如今,小清河复航成为我省发展热点,为了一探小清河的前世今生,黄三角早报记者17日沿河进行了走访。

  与黄河不同,小清河几乎是水静无波,非常适宜航运。历史上小清河是一条集漕运、排水、灌溉于一体的多功能河道,一度被称为“盐河”,堪称“黄金水道”。不仅如此,沿岸景色秀丽,文化气息浓厚,许多文人骚客都曾在此留下优美的诗篇,“小河萦九曲,茂木郁千章”就是赞美小清河的著名诗句。除此之外,两岸地广民丰,经济发达。建国以后,小清河依然在山东省内河航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时候,小清河广饶段北岸的村落中,有不少人成为船工,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这条河。
  17日下午,黄三角早报记者来到小清河沿岸的广饶县丁庄镇尚道村。沿着村里的公路走上堤岸,小清河便跃然眼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岸边的庄稼、苇草随风摆动,远处静静停泊在河中央的渔船,似乎在诉说着独属于小清河的历史。
  今年78岁的苏先生是尚道村的居民,他有幸经历了历史上小清河航运业的巅峰时期。
  “大概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这条河上有许多往来的渔船、货船和客船,村民去河南岸只能依靠摆渡,当时村里就有个小码头,供来往的船只停靠,还有专门为船员们服务的小餐馆,现在这些都没了。”苏先生说。
  或许正是由于小清河一度发达的航运,尚道村至今仍有五六户住户家的年轻人在外“跑船”,只不过,跑的不再是内河船,而是海船。事实上,沿岸许多村子都有人从事船员这一行当。
八旬老船工 见证小清河航运兴衰
  小清河航运盛极而衰,作为亲历者他们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呢?记者为此走访了四五个沿岸村落,在河南岸的常寨村,找到了一位当年的老船员——83岁的姜生会。
  姜生会上了岁数,耳朵有些背,但是说起当年的故事,依然滔滔不绝。“我从1954年开始跑船,那会儿是给私人扛活,2年以后,公私合营,我成了济南航运局的职工。后来调了几次工作,但基本都跟水有关。”姜生会说。
  据他回忆,1956年是小清河航运最发达的时候,“那时候光济南航运局就有200多条船,载人、载货的都有。有时候迎面开过来一条自己单位的船,我们都是要拉汽笛互相打招呼的。”
  当时,姜生会身兼多条货船的船长职务。“前边的拖头有动力,大概7米宽,15米长,我们吃住都在上边,后边还拖着三条没有动力的货船,这三条船只装货。”当时运载的货物也是五花八门,有棉包、粮食、肥料、煤炭、砂石,“基本都是大宗货物。”而当时的客船,则是上下两层甲板,能载40多个人。
  随着时间推移,船的马力越来越大,“一个拖头最多可以拖200吨的货物,”但是日子却越来越难过。盛极一时的小清河航运开始由盛转衰。“船坏了也不修,任由它在港里烂掉,到了70年代,单位亏损严重,只能解散员工,我也被调到了其他单位。搬着自己的瓶瓶罐罐离开船舱的时候,我心里非常不痛快。”
如今河道边上种起了庄稼 每年2—6月是枯水期
  要发展航运,小清河还面临着一些限制因素。姜生会说:“每年的2月到6月是枯水期,沿岸的村民还得提水浇地,有时候河道都见底了,这段时间根本没法行船。”此外,记者还注意到,不少村民在河道边上种起了庄稼。
  除此之外,随着小清河里的鱼虾越来越少,渔船也几乎消失殆尽。
  此外,随着沿岸工农业发展,小清河遭受了日趋严重的污染,“清”字渐渐显得名不副实。
  好在近几年,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小清河沿岸的环保工作,几次专项治理之后,小清河的污染已经基本被控制,水质也越来越好。
  小清河复航工程的实施,有望令小清河找回昔日的荣光,同样也可以让水质进一步好转。届时,“安澜千里”、“通河润物”将再度成为小清河的标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