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保护区内,东方白鹳在巢中休憩。
(通讯员提供)
本报6月29日讯(记者 段学虎) 日前,记者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保护区内东方白鹳、黑嘴鸥等标志性鸟类的繁殖期已经基本结束,今年共196只小东方白鹳在保护区破壳而出,黑嘴鸥今年整个保护区共发现3593巢,为近几年之最。
截至6月底,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繁殖期结束,共有77对东方白鹳参与营巢繁殖,其中67巢繁殖成功,成功繁殖雏鸟196只,大汶流管理站52巢,繁殖幼鸟161只;黄河口管理站7巢,繁殖幼鸟17只;一千二管理站8巢,繁殖幼鸟18只。
东方白鹳为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全球数量为4000—4500只。东方白鹳自2003年在黄河口管理站垦东五附近筑巢繁殖以来,已连续13年在自然保护区繁殖幼鸟,且繁殖种群数量每年呈上升趋势,2013年已达36巢、成功繁殖雏鸟114只,2014年40巢、成功繁殖雏鸟109只,2015年达到49巢,成功繁殖雏鸟147只,2016年达到67巢,成功繁殖雏鸟196只,四年均突破100只,2016年接近200只。自2005年至今累计成功繁殖雏鸟937只,东营为拯救该珍稀濒危物种做出重要贡献。
另外一种重要的标志性鸟类黑嘴鸥今年的繁殖情况也有了大的突破,截至6月底,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嘴鸥繁殖期结束,共有7186只黑嘴鸥种群参与繁殖,共营巢3593个。自然保护区黑嘴鸥繁殖地主要有三处,最大的繁殖地是一千二管理站湿地恢复区,今年营巢2625个;大汶流管理站湿地恢复区繁殖岛,今年营巢728个;黄河口管理站湿地恢复区,今年营巢240个。“3593巢,意味着近7200只黑嘴鸥在东营繁衍后代,这个数字较往年有了巨大的突破。”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