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队伍中走出的文坛新锐
——访东营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文勃
2015年12月1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王文勃。
     他是一名资深文字秘书,写过诸多理论文章,主编过《党的机关公文处理工作一百问》,似乎与文学毫不沾边。但业余时间他却醉心于文学创作,散文、歌词、相声、小说等他涉猎广泛。他是东营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文勃,他以文交友,乐在其中。
出生书香门第 经典章节张口就来
  王文勃是东营区牛庄镇人,出生于教育世家,他的父亲、爷爷,甚至老爷爷都是教师出身。书香门第的家中自然少不了众多书籍,特别是他从事语文教学的父亲,更是收集了不少文学方面的书籍。从《儿童文学》到《人民文学》,从《解放军文艺》再到公案小说、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他的文学启蒙读物,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播讲的那些传统评书,他更是百听不厌,梦想有一天也能写出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来。
  与同时代许多有文学梦的孩子一样,王文勃与文学的结缘,原因似乎都差不多。而另一个原因,则有些出人意料了。他小时候体弱多病,一到冬天就犯百日咳,只能天天蹲在家里。无事可做时,他就天天读书,凡是能够拿到手的书籍,他都读了不止一遍,直到几乎能够全文背诵。《新华字典》、《成语词典》也都被翻得起了毛边。直到今天,他还能大段背诵《水浒传》中的很多经典章节。或许那个时候无意间的阅读,给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字功底。
  书是有感情的事物,读的多了,自然会在某些方面回报你。王文勃读小学三年级时,全国正在建设三北防护林,上级号召采集树种,支援祖国林业建设。以此为背景,王文勃写了平生第一篇作文《采树种》。没想到,这篇作文竟被老师拿到五年级当作范文阅读,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信心,他读书和写作更加勤奋,并陆续有多篇文章在东营区广播电台发表,其中一篇配乐散文《这边风光独好》,成为师生间传颂的佳作。五年级时,他代表东营区参加全省小学生作文比赛,并获得了三等奖,在王文勃看来,这是他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再现昔日作品 引同学集体“忆青春”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全国文学风盛行的时候,各个学校的文学社如雨后春笋,他所在的东营区二中也成立了大地文学社,并举行了面向全校师生的文学大奖赛。在三百多篇诗文中,王文勃撰写的反映少男少女懵懂情感的散文《又是黄昏》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的一等奖。一时间引发了校园文学创作热潮,至今还有许多同学可以全文背诵。更让他没想到的是,20年后的东营区二中21级同学聚会,组委会一致同意将王文勃这篇文章作为同学们青春年华的美好回忆。当主持人现场朗诵这篇文章时,台下的同学也跟着背诵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也瞬间点燃了联欢会的激情与浪漫,这也让王文勃和同学们都感慨颇多。
  大学时,王文勃任校园广播站编辑,也是校报的记者,先后创作了几十篇作品,部分稿件被报刊、杂志采用。但让他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系主任让他为一个骨癌的同学写的捐款倡议书。在那个冬日的夜晚,他慢慢理清思路,开始撰写……第二天早上,稿子张贴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很多师生都是一边看一边哭,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当时东营职工月工资仅200元左右的年代,学校硬是捐出了14842.12元的天文数字。后来,这篇文章被《胜利日报》全文刊登,也带动了社会上爱心人士的捐款,缓解了那位骨癌同学治疗费用紧张的境况。
  毕业后,王文勃被分配到牛庄镇陈庄中学教书。后来因为出众的文笔,他被借调到乡政府,之后又到区委办公室工作,创作的条件也明显改观。他从多年来撰写的日记里摘录出有价值的东西,予以系统整理,形成了第一本文集。时至今日,他依旧保存着他写的十几本泛黄的日记,这些都是他创作道路的无声证明和人生履历的真实记录。
挖掘东营历史 为地方文化事业做贡献
  王文勃写的最成功的题材是散文,他还写过相声、小品等文艺作品。特别是在创作歌词方面小有成就。他写的歌词《畅想黄河口》,由王桂林谱曲,马树亮演唱,获得了东营市精品工程奖;他创作的吕歌《魂牵梦绕中心城》,由省吕剧院刘春光作曲,赵静、王美华、王玲玲演唱,多次登上东营区的演艺舞台,在东营产生了较大反响,甚至被人誉为东营区的“区歌”。
  因为工作的调整,王文勃由区委办公室调到区老干部局,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的精品也越来越多,小说《听来的故事》、散文《生于70年代》等,都是他比较满意的作品。其中,《生于70年代》全文18000多字,被人民网和《东营文艺》全文刊登。2015年,他创作的抗战题材小说《回到人民的怀抱》,讲述的是1943年在山东地区轰动一时的伪灭共建国军王道部反正的历史故事。为了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他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深入考察,自己开车转遍了山东省大部分的纪念馆,翻看了大量历史资料,写下了20多万字的采访手记。为了掌握当时的真实情况,他还购买了大量文献书籍供写作参考。他将东营市的一张地图挂在墙上,把东营发生的与抗战有关的事件、时间、地点等全都记录下来,将这些事件鲜活、立体地联系在一起。后来他又经过两个月的创作,修改了6遍,把5万字的原稿修改到3万字。最后在市、区两级报纸连载,刊物全文刊发。
  《回到人民的怀抱》是王文勃创造上的一个突破,也给他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向。近期,他又以1945年广北地区大参军为题材,创作了大型纪录片《周家连》的脚本,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拍摄,影片近期将上映。另外,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王文勃也有了自己的重大发现,“解放三里庄的故事反映了广北地区的一场惨烈战斗,对山东地区的抗战形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在筹建中的三里庄战役纪念馆,王文勃担纲总策划。纪念馆落成之后,他计划将三里庄的故事写出来,为当地的历史文化做贡献。
  王文勃说,爱好文学的人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东营的历史其实是非常厚重的,但整理著述却不算多,他想尽自己所能,为东营的文化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