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模范高立明:
坚守一线一干就是23年
本报记者王晓云
2015年12月1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高立明正在对负责的输电线路进行线路巡视。
上午8点,高立明和往常一样,带领输电运检室运维一班的班组成员直奔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现场,开始了例常巡视。23年来,一直工作在一线的高立明徒步巡线累计行程超过13000公里,一年光磨破工作鞋就有三四双。扎实的工作作风,让他从大量实践中总结出了“高立明一二三工作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输电线路维护成本。
徒步巡线累计行程超过13000公里
在供电系统,输电线路运行检修岗位是条件最差、环境最恶劣、工作难度最高的。高立明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3年,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磨破多少双鞋。
“‘望山跑死马’就是我们的工作写照,工作环境在野外,多是湿地、碱滩,全是靠两条腿走,保证每根杆塔都必须到近前检查本体和线路通道。”高立明说,有一次为了查看一根杆塔,他从上午10点多走到下午1点多,“从芦苇荡过不去就只能绕路,兜兜转转好不容易走到杆塔前。”
遇到大风、雷雨等恶劣天气时,高立明更要奔波在一线。2006年冬天,东营下了一场大雪,胜沙线发生故障跳闸。“胜沙线是东城重要的电源支撑线路。”大年初七晚上12点左右,高立明和班组成员赶往现场,经过巡线发现84号杆发生倒塌。时间紧,任务重,第二天早上五点多,高立明便开始准备,“当时雪几乎要没过膝盖,又没有施工队伍,材料全部是扛进去的,第二天晚上才完成抢修任务。”因在雪地里待了一天,高立明的膝盖疼了一个多星期。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由于狂风暴雨导致广饶境内的一条输电线路发生跳闸断电。晚上7点多,高立明和班组成员接到消息便匆忙赶往现场。“当时风雨特别大,我们披着雨衣一根杆一根杆的找故障点,从晚上八点多一直找到凌晨一两点钟。”由于雨势太大,高立明的眼镜模糊一片,再加上路况不好,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上半夜走下半夜回,回来的路上大家都在车上困得睡着了。”高立明说。
自1992年参加工作后,高立明徒步巡线累计行程超过13000公里,每年被磨破的工作鞋就有三四双。“运维班一共7个人,每年磨破的鞋子都用麻袋装好几袋。”高立明说。
创造性提出“一二三工作法”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维护成本,是在一线工作多年的高立明一直关注的重点。高立明所在的运维一班,负责758公里的输电线路维护。如果按照原先的方式进行线路巡视,周期会过长,线路防护区若有植树、施工等外力破坏就无法及时防范。根据一线巡视的工作特点,2010年,高立明总结归纳出“一二三工作法”。
一是指一个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资料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季节、不同区段的巡视重点,缩短故障点查找时间。二是两个工具箱包,保证发现缺陷及时记录,小缺陷及时消除,提高消缺效率。三是腿勤、脑勤、嘴勤。“一二三工作法”大大提高了运维一班的工作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我们班维护的线路跳闸率很低,220kV及以上线路今年到目前为止没发生过跳闸。”高立明说,多年来,输电运维一班“220kV及以上线路跳闸率”这一指标一直位于全省同类班组前列。
工作中的高立明爱学习、爱钻研,2011年的QC成果《降低35kV单芯电缆接地辫子脱落率》获山东省电力集团公司QC成果二等奖。“当时有一条35kV的输电线路总是出现故障,后来发现是电缆设计存在一定问题。电缆屏蔽层两端直接接地,适用于电缆短、负荷小的线路,但该线路负荷非常大,要按传统方式改造不但非常麻烦还会耗费大量资金,而且厂家要求供电可靠性高,不能长时间断电。”爱钻研的高立明选择一头扎进规程里找办法,通过QC活动研究方式方法,高立明想出在不破坏电缆头的情况下,重新从电缆屏蔽层里引接地线,并且安装保护接地箱的方法。“改造后到现在没再发生过类似故障。”
工作23年,高立明及时发现线路缺陷1410项,其中重大缺陷60余项,避免重大事故17次,为企业减少了巨大经济损失。同时,积极探索设备管理方式。2012年2月被评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优秀班组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