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做传统工具模型为人们展示旧时的“家伙什”
2015年04月15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本报4月14日讯(记者 徐文君 通讯员 吴晓庆) 今年已经70岁的许献玉是胜东社区胜利党员服务社一名非在职党员志愿者。提起他的名字,小区内可谓无人不知,他的木工活在小区内也是出了名的棒。如今许献玉只要看到邻居亲朋家里有了损坏的桌椅板凳,都会帮着修好。身为一名志愿者,他还将一些做好的微缩木头工具放到党员服务社里做展览,也因为如此,还吸引了许多“徒弟”要找他拜师学艺。
走进许献玉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堆堆长长短短但摆放整齐的木条、木板、木块,旁边是各式各样的手工模型,有收割庄稼用的镰刀、古装戏中常见的织布机、老电影《南征北战》中的独轮车等等新奇的手工模型。
许献玉制作手工模型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2010年,许献玉有一次参加胜利党员服务社的活动,与服务社的工作人员杨雪萍谈起自己会做一些以前农村经常用的农具,小杨开玩笑地说现在可看不到了,要是能有个成品留个纪念就好啦。许师傅就留了心,回家捣鼓起来,经过半个月,一个微型小推车就做了出来,拿到党员服务社,其他的老党员对这个精巧的小推车都稀罕得不得了。后来,扇车、风箱、地板车、手推车……许师傅一发而不可收,他把以前所见过的农具几乎都做了出来。
提起制作这些手工的过程,许师傅感慨道,“年轻的时候,为了让家人吃饱饭,跟着哥哥学做起了风箱,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就学习风箱的制作方法。”因为许献玉十分用心,很快就掌握了制作要领。他又是个爱琢磨的人,什么事都力求完美,通过一次次试验,做风箱的手艺已经日臻成熟,甚至超过了哥哥。
时间已久,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许献玉做风箱好,在当年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连许多外省的人都上门找到许献玉,请他制作风箱。做风箱剩余的下脚料许献玉从来都不舍得扔掉,一钉一铆在他手上都派上了用场,小小的凳子,家里用的挂衣钩,都是他用下脚料做出来的。就是这样,许献玉练就了一手的绝活,凡是看过的东西,他都能一点不差地做出来,甚至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能改进得更好。
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这些农耕工具一点点退出人们的视野。“这些农耕时代的农具现如今已经很少见了,就是见到,可能很多人都已经叫不上名字,说不出这是干啥用的了”许献玉说。如今不需要再动手做大件物品了,但是,要是看到左邻右舍的桌椅板凳等小物件坏了,他就一声不吭地拿起工具,叮叮当当给人家修好,要是看到桌子凳子上有毛刺,他也会给人家细心地用砂纸打磨光滑。
许献玉退休在家后,经常在女儿家的车库里为党员服务社做些小手工,有时候在车库一待就是一天,经常投入到忘记吃饭。从2011年开始,应胜利党员服务社的邀请,许献玉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出艺术感极好的缩小版小推车、拉板车、精致小巧的风箱等木质工艺品。在工业高度发达的现代,使这些旧木条、木板等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时下几乎见不到的“精品
许献玉会做手工艺术品的事,在小区人尽皆知。胜利党员服务社专门成立了以许献玉为组长的手工制作小组,时间一长,就吸引了更多的非在职党员一起加入进来。在他的带动下,手工制作小组迅速发展为一个拥有几十名成员的手工制作班,经常自发为胜利党员服务社制作和创作精美的手工制品。现如今,服务社内的展台上摆满了制作班成员们制作的小推车、板车、丝网花等手工。
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传统工具,许献玉还将这些模型带到校园里,在现场向孩子们展示这些传统工具的使用过程。“这些虽然是早期普通的日常用品,可也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啊,现在几乎见不到了,以后的孩子们可能也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许献玉说,“趁我还能做,就多做一些,留个纪念,也让孩子们知道这是咱们的传统工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