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南采油三矿采油303队员工不断强化“一井一策”管理,通过分析单井特性,精细油井加药量,实现控本增效。
今年以来,面对异常严峻的经营形势,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坚持眼睛向内,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引导全员算效益帐、过紧日子,营造了一分一厘抠效益的浓厚氛围。
人人肩上有指标
面对新常态、低油价对油田生产的叠加影响,滨南采油厂着眼于“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进一步调整优化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全员绩效考核管理,严考核、硬兑现,传导压力,化危为机,努力打造新常态下提质增效新典范。
今年以来,滨南采油厂对开发单位实行以利润为中心的绩效考核办法,增设利润指标,以考核利润和产量指标为主,以考核成本、自用油量、开发质量等指标为辅的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干部员工不断提升单井、单元和区块经济效益,多采效益油,真正实现从以产量为中心向以效益为中心转变。期间,采油厂加大对专业化队伍考核力度,建立完善作业、综合、监测等专业化队伍与采油矿、管理区的联产联责机制,实行优质优价和高端特价,更好实现“利益同享、风险共担”。
与此同时,滨南采油厂提高科研与开发单位的一体化关联程度,在地质所、工艺所与开发单位联责考核自然递减率等4项指标的基础上,分别增设单元扭亏增效、措施井增效和躺井率指标,同时提高联责指标的赋分权重,加大一体化考核力度。此外,他们建立完善核心指标台阶目标考核、机关科室绩效目标考核、基层单位重要指标分因素考核机制,强化单位负责人考核,充分调动了全厂上下适应新常态、应对低油价、全力创效益的积极性。
人人都来创效益
指标细化到岗、细化到人,形成了人人关注效益、事事讲求精细,各显其能控本增效的生动局面。
“老曹,手挺巧啊,改装的这车座不错!”看到特车大队三中队卡车司机曹江平在试坐改装好的车座,同班职工石光伟赞叹着。据了解,不久前,曹江平开的那辆老卡车车座彻底“罢了工”,骨架散了、坐垫塌了,一屁股坐上去像是陷在坑里。
于是,曹江平打起“改装”的算盘。他“择优录用”报废车上的车座配件,工余时间进行改进、拼装、加固、装配,做了一副牢固的车座。他试着坐了坐,“不错!”为保持报废车的完整性,又用换下来的配件将报废车车座恢复了起来,算是“双赢”了。
前些天,但凡使用电脑的特车大队职工一开机,RTX上就收到了一个《节约用纸小贴士》,提醒大家“每天少用一张纸”。
“把过期不再用的单面纸存起来,等要用、能用时再用,既不影响效果,又节约了纸张”,特车三中队指导员金东石边整理废纸边介绍他的节约经。
像金东石一样,把打印纸“吃干榨净”的人不胜枚举。现在,职工自觉使用双面打印,需要打印的文件事先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再打印,单面纸单独存放再次打印非正式文档时使用,日渐养成了节约用纸好习惯。
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故事还有很多。一天上午,滨5-37井施工现场,作业10队1班正做着搬往滨648X41井的准备工作。
“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这些防污地垫虽然有些脏,但是把没有油污的地方剪下来,拼接一下还可以铺在通井机、工具台、循环池下面。”班长田建厂边小心翼翼地裁剪着地垫,边跟刚工作的班员马鑫念叨着。
两口井上,班长裁地垫、拼地垫的举动,让帮着打下手的小马很有感触:“日子还真得算计着过!”
像田建厂一样,在滨南作业大队每个作业班组,每口井施工完大家都会把脏的地垫剪掉,留下干净的“料子”下口井“拼图”用。通过循环利用,该大队月平均节约地垫15套左右,按每套地垫800元计算,月节约材料费1.2万元。
“节约一分钱也是效益”。虽然数目不大,但广大干部员工坚持用自己的点滴行为践行“经营一元钱,节约一分钱”的理念,乐此不疲,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