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感公务员叫苦背后的刻板成见
2015年02月10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2014年,北京团市委联合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对京城“80后”青年公务员群体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尝试勾勒出该群体的真实发展状态。统计结果显示,他们的月收入停留在4530元左右的水平(平均4535.74元)。调查中明显存在着抱怨收入低的情况,表现为经济收入满意度明显偏低,不满意率达47.4%。
  从调查结果看,“80后”公务员们不叫苦才怪。即使在二三线城市,月收入4535.74元也是一个不算高的收入,遑论是在房价物价超高的首都北京。在北京,就这点收入,不要说买房了,就是租房也会捉襟见肘。年轻的公务员们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80后”的年龄段恰逢结婚生子的高峰,他们当然会觉得钱不够用。那些拿着这么点钱又自认为属于中等收入群体的,一定是房子不用自己解决和负担,所以在高企的房价面前,他们才有底气自认中等收入,还能保持中等收入群体的尊严。
  可是,公众好像对公务员群体比较敏感,他们能接受其它群体的叫苦,就是看不得公务员群体叫累叫屈。即便,调查的收入数据是比较寒碜的,“80后”公务员们的感受是真实的,人们还是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公务员叫苦的事实。在他们的刻板印象中,公务员群体的工作是超稳定的,他们不会有什么竞争的压力,更不会有失业的风险,在旱涝保收的稳定面前,怎么还有资格叫苦呢?更主要的是,他们认为公务员群体的工资收入只是其实际收入的一小部分,优越的福利待遇,以及更难言清的灰色收入,完全可以让公务员的日子过得非常滋润。这是人们对于公务员群体的刻板成见。
  而事实的情况是否如此呢?似乎谁都说不清。亦或者,暂时说清了,成见还在。就像调查结果明明显示,“80后”公务员过得非常辛苦,但是公众就是认定他们是在撒娇。如果非要分析刻板成见的来源,那么必须看到这种刻板成见有时来自信息不对称:公众对公务员群体的实际情况了解得并不多,也不全面,他们多是通过各种渠道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和不够清晰的印象。
  其实,更彻底的信息公开就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因为,其针对的群体是一个特殊年龄段的群体,其最终的结论公众本身也未必完全接受。只有更彻底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才能带来全面的信息对称,公众才会觉得已经掌握了官员收入和财产的实际情况,那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作出判断,得出结论。而不是遇见任何公务员的新闻都从自身的经验和原有的感受出发,根本不考虑自己的经验是否是准确的,自己的感受是否是理性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