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防迎春花市向“无花”蜕变 
2015年02月02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广州的迎春花市非常有名,有名到因为花市的年俗,城市得了花城的美称。广州算不上全面产花的城市,但却是全国第一家把花作为过年主题活动的城市。经过上百年的沉淀,花市成为了广州年俗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于老广州来说,迎春花市是多年延续下来的习俗。对政府来说,通过各种管理手段保证花市的顺利进行,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然则,对花商、花农来说,就是个身家和生计的问题了。所谓花市,就要有花有市。经过多年的市场变化和生活环境变化之后,迎春花市的可持续发展,竟成为一个连专家也难说清楚的供应经济学问题了。
  一向以来,迎春花市的生力军主要是自产自销的花农,而传统上的广州和周边花农,多半只是业余的,所以鲜花品种不多,满足一般家庭的过节喜好就行了。
  事实上,广州迎春花市面临如何在“守旧”中“创新”才能得以传承的问题。曾几何时,花市只是被看做卖鲜花的农贸市场来管理的;后来,为吸引花农给出了一定的税费优惠。如今,每年对迎春花市的档位,还是有竞价的标王产生的。不过,各区迎春花市的标王,多半已经与花关系不大了。这说明,花农或者鲜花在迎春花市被边缘化,已成为现实。长此以往,广州迎春花市的令名,会不会变成别的什么“市”呢?以市场经济手段管理市场是一种境界,但如果这个市场关系到某些非经济元素的公共利益,特别是具有文化符号的公共利益的话,我们是不是该像保护文物一样来保护它?广州迎春花市为广州的城市名片。那么管理广州花市就不能不给予“花领域”更多的政策倾斜。
  鲜花生产是以跨季节为周期的,如果以销定产,花农们无法预知档位的成本和档位的位置,实际上也没法确定自己的生产格局;而以竞标形式来争夺花市档位,对花农来说,本身就有边缘化他们的嫌疑。坦率说,广州迎春花市在其即将涅槃之际,已到了需政府扶一把的时候了,这里面可是有“精神文明”建设的民意需求。有关方面,为此下一番工夫了吗?向其他城市推广花市文化概念很重要,但让花市存在下去,才有推广的前提。              (唐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