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素质教育不能“过家家”,注重学生音体美等的教育
“硬杠杠”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素质教育改革
本报记者聂金刚通讯员张刚付玉亮
2015年01月27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素质教育早已引起学校、家长以及学生们的关注,可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沦为多方参与的“过家家”,一直是令全社会都头疼的问题。1月18至21日,大王镇实验中学联合其他三所学校采取互查互测的形式,对学生的音体美信能力进行了期末测评。
告别单一模式,四所学校互查互测
1月18-21日,大王镇实验中学联合颜徐学校、西刘桥实验学校、大营中学,采取互查互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圆满完成了音体美信教学效果的期末测评工作。为了使考核更加全面、公正和科学,四校专门成立了测评领导小组,制定了《音体美期末检测实施方案》。
据了解,大王镇实验中学从学校实际出发,本着科学性、针对性、激励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开展了这次质量检测。此举旨在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全面、合理评估学校各学科的教学质量,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对所任学科教师的一次抽测活动。
“学校互查互测更加客观。”不少教师表示,每学期期末对音体美学科进行质量检测是一项教学常规,相对于学校间的互查互测,自行测评的公信力较差。一直以来,大王镇实验中学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全面发展学生的技能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全面发展不是喊出来的。”学校工作人员表示,学校音体美教得咋样,学生学得如何,得有一个客观的呈现,而学校间的互查互测就达到了这一目的。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检测体系更加生动
音乐童话剧《小猫钓鱼》、集体舞《摆手舞》、吹竖笛《小夜曲》……这是近日潍坊一所学校音乐期末质量检测“表演”部分的的一些项目。学校互查互测保证了公正客观,可学校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质量到底如何,还是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检测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学校早已废除了“一张试卷定优劣”的片面做法,而是给学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但是如何让测评系统更科学,如何不让综合素质测评沦为热闹的“过家家”,仍是学校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广饶县一中学体育老师表示,教育部出台的两个《意见》显示,从宏观方面讲,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实践能力五个方面。尽管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学校的认同,但真正实施起来确实困难重重。
“每学期跟进测评,如果这个孩子发展得很好,他就能够得到高分,反之亦然。”业内人士认为,在评价检测体系中,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即发展性综合素质评价,“一考定乾坤已经不适应教学和社会实际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