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条件达不到,今冬黄河东营段结冰有点难
“常态”淌凌没了,浮桥不用拆了
本报记者张婧婧实习生李伟康
2015年01月27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19日,黄河垦利段内河水静静地流淌,全河面无浮冰,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今冬东营段黄河只出现一次短暂的淌凌现象。如果天气持续维持在较常年较高的水平,东营段黄河可能出现几十年来首次一冬无大面积淌凌的现象。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黄河进入凌汛期已近两个月,但至今在东营鲜有人和淌凌“打照面”。据河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说:“今冬唯一一次淌凌还是出现在凌晨,结果白天气温一升高就化了。”据了解,和往年凌汛到来时要将浮桥拆除不同,今冬浮桥仍安安稳稳地没有“动摇”。
  低温天气少,持续时间短
多个方面影响凌汛期

  近日,记者在垦利县十八户引黄闸处看到,河面上没有任何结冰的迹象,河水仍静静地流淌。
  “一般说来,在气温方面,发生淌凌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最低气温得在零下八九摄氏度、最高气温也得零度以下;二是,这种低温天气要持续四五天才行。”据黄河河口管理局防汛办的工作人员介绍,形成凌汛,除了需要满足上述条件外,水温、地温也要同时达到条件,“今冬零下八九摄氏度的低温现在还没有出现过,最低零下六七摄氏度也仅仅维持了一两天,所以很难结冰”。
  利津黄河河务局防汛办的工作人员介绍,黄河东营段今冬仍未发生淌凌,除了受上述气温条件影响外,上游小浪底水库的调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小浪底泄洪时,水流偏大,流速快,水温高,某些程度上影响了凌汛的形成。有了上游调控,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些年来很少发生凌灾的原因。”
  另外,受河流冲击的影响,沿岸边界的改变也或多或少对凌汛的形成有着影响,“河道宽了,陡弯少了,河水流动性大了,自然就不易结冰。”利津黄河河务局防汛办工作人员说。
往年的封河现象
已经连续两年没出现了

  经常往返于市区和河口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往年这个时候过黄河,因为浮桥拆除所以只能走大桥。今年到现在浮桥都没拆,看来这个冬天真是不太冷。“浮桥没拆能少走几公里路,其实这样方便了不少。”
  据东营市黄河河务局工作人员介绍,东营河道具有弯、窄、宽、浅的特点,河道易卡冰阻水。另外,黄河口地区位于北纬37.50°,比上游纬度高,极易淌凌封河,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几乎每年都有凌汛发生,并经常插凌封河。因此,为保障河道畅通,一旦黄河开始淌凌,辖区内所有浮桥将按规定进行拆除。
  “这两年的凌汛情况与往年都不太一样。”上述利津黄河河务局防汛办工作人员说,凌汛期自12月1日一直持续到来年的2月28日,往年在12月中下旬就会发生淌凌现象,持续一周则会封河。据他回忆,2013年的凌汛发生在12月20日左右,持续了半个月的时间,“当时的淌凌密度最大为50%,并未出现封河现象”。
  “2014年12月22日凌晨曾出现过一次淌凌,算是今冬凌汛首次出现淌凌情况,但白天气温一高,中午就消失了,浮桥到现在都不用拆。”说起今冬凌汛与往年的不同,东营市黄河河务局工作人员说,截至目前,黄河山东河段也仅仅在东营河口出现了淌凌现象,这次淌凌让他印象深刻,“很少碰到这样的情况。”另外,当日淌凌密度最大的清三以下河段也仅在10%至15%之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