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福利不正常”也是举报信
2015年01月27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评论员 邓海建
近期,职工正常福利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项网调显示:54%的网友称,以前单位常发福利,现在不发了。52%的网友称,如果单位不发福利,会感到非常失望。地方政协委员表示,“从去年起,‘发了五十年’的米面油也被取消,对很多一个月工资只有一两千元的退休职工来说,这一二百块钱的福利,是钱,更是感情。”
三五十斤米面,几瓶食用油,一两场春秋游……说这些是正常福利,其实就是两个意思:一是雇佣方不管姓公姓私、抑或混合所有制,都要明白,员工是“人”,不是人格化的机器。正常福利就像是传统礼节中的“手信”,数量虽寡,情谊深重,它寓意着在货币化的劳动关系中,还有人文温情在,顺便刷个“道德血液”的存在感。
二是眼下中国劳动力价值并没有被市场所高估,说白了就是工资并不高。何况,新年伊始,天津、重庆、福建、江西等地纷纷上浮社保缴费基数标准。我国各地缴纳“五险一金”的比例,虽不完全一致,但绝大部分省市的缴纳比例都在工资总额的40%以上。
现实而言,员工“正常福利”变得不太正常、或者太不正常,可能并不是领导们忽然高风亮节到极致,而是大家都急于通过“全员寡淡过节”,来表达一种形式上的清廉——或者说,是担心在福利上成了“出头鸟”,而拔出萝卜带出泥。就像“表叔”事件后,“敢戴表”反倒成为一种难得勇气一样,大家怕的不是“鉴表”,而是顺“表”摸瓜。少数权力者投鼠忌器——给员工发点福利,怕有人眼红,怕被舆论盯上,怕无法表达反腐的底气,更怕因此而“拔出萝卜带出泥”;那么,断了员工正常福利呢,大不了被腹黑几句“一百块钱都不给”,反正也没人敢拿饭碗去拼福利。
一句话,福利是权利。福利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员工权益的现实困局。
眼下,真要让“正常福利”回归年节惯例,除了根子上的功夫,还得寄望福利制度化。当然,各级监管部门不妨查查:看看哪些单位、部门、企业,本来年年有福利,忽然这两年停得一干二净。用元芳的话说,“此事背后一定有个天大的秘密”。没错,不发“正常福利”的,显然不属于正常行列。因此,“正常福利不正常”也是举报信,亟待监管者铿锵回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