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缺口大
东营成功捐献者有12人
2016年04月0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本报3月31日讯(记者 吕增霞 解岩) 遗体捐献在东营市仍是一个边缘且敏感的话题,自2007年东营第一例遗体成功捐献至今,已有12人进行了捐献,遗体捐献仍面临着巨大的缺口。
东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任爱农从事急诊工作已有13年的时间,但没有一名患者在生前提出过想要捐献遗体,“有一位病人就相关问题做过咨询。”任爱农表示,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医学院用来教学的遗体都比较稀缺。据记者了解,目前一名尿毒症患者想要等到合适肾源至少也得两三年的时间,在等待期间只能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急诊接收的病人多是重症急症,很多家庭沉浸在突然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根本无暇考虑其他的事情。”任爱农表示,目前社会大众对于遗体捐献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也缺乏了解遗体捐献信息的途径。
“虽然每次看到有关遗体捐献的新闻时都会很受感动,觉得是一件善事,但是如果让我进行遗体捐献还是会犹豫。”市民余先生表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一具完整的遗体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说的不好听点就是‘留具全尸’。”像余先生一样,很多人对于遗体捐献都持有赞赏却不会亲自去做的态度。在一些较为偏远相对封闭的地区,遗体捐献仍然饱受非议,很多遗体捐献者的家属像高常红一样忍受着人们的非议,也有人像郭囡囡一样选择了保密,也有人因为不想忍受非议而放弃,宣传力度的缺乏造成人们缺少了解遗体捐献的途径,再加上很多市民认为,使得遗体捐献这条路走地有点慢。
已经从事了多年器官捐献协调员的邵艳芳说,在日常的宣传中他经常遭受白眼,不过她已经习惯了。“这是一份困难的工作,每次与家属谈器官捐献的时候感觉特别吃力。”她说,有时候家属很不理解就会反问她“你捐献了吗?”。有志愿者前一天报了名第二天就反悔了,“有一次一对夫妇报名捐献遗体,结果第二天就打电话说老人不同意。有的老人自愿捐献,但孩子极力反对。”邵艳芳说,不过令她高兴的是,这些年通过宣传,人们的观念还是有了一定的改变,填报申请书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她也已经习惯了,不过也很理解。她说,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她希望这项公益事业有更多人来参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