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竞争,拼拼质量如何? 
2015年11月0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11月3日,京东发布公告称,近期,不断接到商家信息,反映阿里巴巴集团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胁迫商家在电商平台之间“二选一”。京东已就此向国家工商总局实名举报阿里巴巴扰乱电子商务市场秩序。对此,阿里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称市场问题市场解决,价格优势将持续到底。对于竞争的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消费者选择。


  “双十一”临近,电商担心对手“店大欺客”,但对于由此引发的“官司”,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他们把这次对垒戏称为“猫狗大战”,还调侃“为什么不互相举报对手卖假货”。
  消费者关注“双十一”,是追求便宜,但并不代表可以放弃品质。而每年双十一过后,先提价后降价、销售假货、服务打折等问题总会出现。
  新华社近日报道,据国家工商总局抽查,2014年的网购正品率只有58.7%。在消协组织受理的20135件远程购物投诉中,网络购物占到了92.3%。
  日前发改委发布《关于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的提醒书》,禁止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禁止虚构原价、虚假优惠折扣等行为,不得使用“原价”“原售价”“成交价”等类似概念。
  在“双十一”集中爆发的,不仅是消费者的购买力,还有不良商家的卑劣促销手段。“双十一”时间短而网购交易量大,如果把对商品质量的监管全部推给政府部门,工作难度之大可以想像。这就要求电商平台必须负起责任,维护本平台品质,远比打响价格战、盯紧对手更重要。
  这次京东对天猫的举报及天猫的回应,对消费者而言都只是一场“戏”,这种平台间的竞争并不能直接为消费者带来实惠。而消费者最想见到的,还是电商平台能够起到“纠察队”的作用,规范平台下的各零售商,诚实宣传、保证质量。
  近日,阿里、京东等20多家电商平台和130多位网店经营者已经联合签名,承诺“诚信守法经营,不售假不刷单”,希望这些承诺能在双十一真正落实。消费者都是在天花乱坠的促销宣传中作出的选择,希望电商不要让消费者事后为自己的选择后悔。    (戴先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