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障碍危害严重
专家提醒听力检测不可少
2015年09月28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吕增霞 见习记者 解岩
  听力障碍是我国残疾发生率最高的疾病。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3/1000。很多孩子虽然没有耳聋家族史,家长很容易忽略宝宝的听力健康。记者从东营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得知,2014年听力筛查共3897人,接受AABR(自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的全市共有225人次,经过复筛后有72人不通过,其中16人确认耳聋,现已有4人接受了电子耳蜗手术。
  新生儿听力障碍影响大 
专家提醒家长误区应注意

  据了解,人类的听力在出生时就已发育完全。由于宝宝早期语言系统没有开始发育,所以家长很难知通过日常生活观察宝宝的听觉能力,通过常规的体检也很难发现一岁内听力障碍的宝宝。很多家长在宝宝一两岁时觉得孩子的语言落后于同龄的孩子,才进行听力检查找到根源。正是因为听力障碍缺乏早期特异性表现,使得听力筛查成为唯一早期鉴别宝宝听力健康的手段。
  东营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科长刘芳告诉记者,目前东营市主要通过TEOAE测试、AABR(自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测试、耳声发射测试仪、声导抗及足底血耳聋基因筛查检测新生儿耳聋。刘科长表示目前依然有不少家长存在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一次听力筛查通过了,就一辈子不会耳聋了。但其实很多后天因素都会损伤孩子的听力;反之,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家族也没有耳聋病史,孩子就不会有耳聋的可能性。”有些家长担心听力检查会损害孩子的耳朵,对此刘科长表示“听力检测是很安全的,不会损伤孩子的耳朵。如果孩子一次检测没有通过,也不代表孩子就是耳聋,可通过复查后确认。”
“十聋九哑”可避免 早发现早治疗
  刘科长表示,听力障碍会给宝宝带来的严重的危害,听力正常人常常低估听力损失的严重性,而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缺乏声音刺激和语言坏境,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最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由聋致哑,也就是俗话说的“十聋九哑”;轻度听力障碍的儿童听觉敏感度受损,表现为构音不清,注意力换散等;听力残疾会导致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学习能力受损,限制孩子将来的职业发展,甚至是影响婚育,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对此,刘科长提醒和各位家长,新生儿听力障碍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在预防聋哑和语言发育障碍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目的是尽可能早的发现听力障碍的宝宝,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之前得到适当的干预,以使语言发育不受到损害,让孩子正常的生长,融入社会。
“耳聋基因检测”
能显著降低耳聋发病率

  遗传性耳聋是一类由于基因或染色体异常所致的耳聋,主要通过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线粒体遗传等遗传方式,由父母传给其子女。不论父母单方或者双方是耳聋患者还是健康携带者,耳聋基因都会通过父母向子女传递。研究发现:80%以上的聋儿都是由听力正常的父母所生。
  我国每年有6-8万的新发耳聋患者,其中三万可以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检测出来,另外3-5万是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与基因异常有关系,常规听力筛查无法检测。这其中有的孩子一注射链霉素、庆大霉素就耳聋;有的孩子略受外伤就耳聋,这些大都是基因缺陷所致。对于这些孩子通过生活方式指导和规避敏感用药,以及成年后的婚育指导就可以避免自身及后代耳聋的发生。
  为此,东营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开展“耳聋基因检测”项目,是目前较为先进高效、敏感的检测方法之一,可同时对最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GJB2、SLC26A4、12SrRNA及GJB3)的突变热点位点进行检测。方法简便,只需在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时,再加三滴血就可以了。
  “耳聋基因检测”能显著降低耳聋发病率,弥补目前普遍采用的传统物理学听力缺陷筛查漏诊(尤其是迟发性耳聋)的病人,避免悲剧的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