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东营·十佳人物”候选人张金海:
环卫一线的发明家
本报记者崔立慧
2015年08月04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图中人物为张金海。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46岁的张金海是东营市市容环境卫生处的一名职工。在他22年的工作经历中,他先后做过垃圾清运工、道路清扫工、市容管理员、公厕管理员、生活垃圾处理等一线岗位。此外,他先后建设改造了30多座国家一类冲水式公厕,进行环卫技术革新和项目改造60余项。
  发明智能节水器
公厕也有了红外线技术

  1992年,张金海从部队转业来到市环卫处。看到环卫工人艰苦的作业条件和原始的操作方式,他决心用自学的专业知识和维修技术改进环卫工作条件。
  1996年,张金海被安排做公厕管理员,用他自己的话说“成了管厕所的”。不久,他的第一个发明专利诞生了。为了解决公厕用水浪费的问题,他制造了能根据如厕人员多少来智能冲洗便池的节水控制器——智能数控式节水器的控制电路。此后,又有了无线红外厕所水箱便槽节水控制装置。“那时候靠管理人员人工关阀门控制用水,我做的改进就是用红外感应自动控制,有人来上厕所就冲水,没人就不冲水。”
  2003年,正值东营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张金海提出建设国家一类城市公厕,并建议在内部使用红外线自动感应冲洗设备。施工期间,他一心扑在工程建设和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安装上,组织施工队伍加班加点,连夜奋战,短短3个月的时间就改造和建成了31座高标准的国家一类水冲式公厕。这批公厕外形美观、自动化程度高,节水率达65%,成为城市环卫工作的亮点。
  这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2004年春节期间,东营-14℃的低温冻坏了十几处感应器,直接导致公厕无法正常冲水。这可急坏了张金海。他带领全家上阵,用吹风机一个个的吹感应器,从年二十八忙活到年三十,总算暂时解决了问题。这时,一个想法冒出来,如果把感应装置和工作装置分开,把感应器放在暖和的地方不就冻不着了吗?很快,他的新发明分体式红外感应便池冲洗器问世了。
  组织成立创新工作室
改进设备处理垃圾渗滤液

  2008年,张金海挑起了改建扩建东营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的重担。整整半年时间里,他冒酷暑、顶风雨,连续奋战在污水横流、恶臭熏天、蚊蝇高度密集的垃圾填埋区域,最后圆满完成任务。垃圾处理场改建扩建工程竣工后,尽快处理完成垃圾处理场多年积存的垃圾渗滤液,并保障处理设备在冬季正常运行是个大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张金海在原水罐中加入了提升垃圾渗滤液水温的热交换系统,把进水水温从零下2℃提升到零上17℃。这套设备成为当时长江以北地区唯一一台能够在冬季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设备,省内外同行、业内专家纷纷前来参观和进行电话咨询。
  为了鼓励职工发明创造,张金海组织成立了创新工作室,以吸收10多名骨干成员,健全运行制度,并定期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科研技术交流和创新成果展示。先后组织职工技术培训60余批次,培训人员2800余人次。创新工作室成为环卫职工学知识、比技术、搞科研的崭新平台。
  “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想到自己能有这么多项发明,只不过是在工作中不断遇到问题,就想着怎么去解决它。随着问题一个个解决,才有了这些发明成果。”看着工作室里一项项发明成果,张金海平静地说。他说自己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更谈不上是什么“发明家”,只是在工作中多用心了些。如今,工作之余,张金海会去北京接受培训,将来把更广博的知识和更精湛的技艺奉献给环卫事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