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瞧向被动吸烟说不的力量
2015年04月15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评论员 陈广江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北京市控烟条例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届时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将走上街头,开展控烟执法。“无烟北京”微信公众号也已上线,市民可通过微信举报违法吸烟行为,同时三种备选的劝阻吸烟手势欢迎市民投票评选。首都机场更是“抢先一步”,目前已经开始全面禁烟,关闭了吸烟室。
吸烟,社会一大公害,有百害而无一利;控烟,是全球可预防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这是公认的常识。但令人遗憾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生效十年来,我国控烟履约整体成效不容乐观,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我国控烟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行业体制的政企不分、烟草业的强大阻挠、财政收入对烟草的畸形依赖,以及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和控烟执法过于疲软等。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原因,带毒的“烟文化”、不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及孱弱的权利意识等,则是“看不见”的阻力。
在这种语境下审视北京“史上最严控烟令”,无疑令人心怀期待。北京控烟条例不仅“严”和“全”,而且明确了执法主体,强化了执法力度;同时,条例还采用了“公共治理”的控烟思路,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权责,还强调了公共场所管理者的责任,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的参与,一场全民控烟持久战已打响。
特别是,北京禁烟令还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剑指根深蒂固、落后有毒的“烟文化”。长期以来,香烟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成了人际交往、商业洽谈的润滑剂,甚至还与身份地位、气质风度等联系起来,人们心中几乎没有无烟文化的观念,“吸烟有害健康”成了一句空洞口号。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没有勇气和底气向吸烟者说不。
所以,千万别小瞧了社会公众对被动吸烟说不的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控烟阻力越是“看不见”越是强大,要想真正控烟就必须从落后的文化和习俗上动刀,否则,再严厉的禁烟措施也有被架空的危险。北京不仅让市民了解戒烟知识和案例,还鼓励市民对违法吸烟行为进行举报和曝光,无疑会增强市民向被动吸烟说不的权利意识。
戒烟难,戒烟草经济更难,但是在“无烟北京”的语境下拿出勇气向被动吸烟说不并没有那么难。如果社会公众和职能部门都有理直气壮向公共场所吸烟说不的信念和勇气,法律的“牙齿”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更能倒逼政府逐渐摆脱对烟草经济的依赖,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新常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