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现河采油厂史127四化示范区实现超产,提高了效率
除夕夜里话“效益”
2015年03月02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本报3月1日讯(记者 顾松 通讯员 王常玲) 2月18日,大年三十,油田“四化”建设示范区——史127示范区内,利用吃年夜饭的时间,值班的干部员工们自然而然地围坐在一起,共话新春新愿。
  细听之下,这个“非正式座谈会”,俨然是“效益”唱了主角。郝现管理区副书记兼副经理孙宇鹏首先发言,他说,去年,大家工作十分辛苦,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史127区132口油井平均时率提高3%,年产原油8.4万吨,超计划4000多吨;劳动用工总数由204人下降到139人,减少32%,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近50%……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是所有干部职工一起努力的结果。”孙宇鹏说,随着油公司改革的深入推进,追求效益发展将是今后的工作核心,请大家畅所欲言,说出心中的想法,看看能否为示范区更有效益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金点子”。
  “我觉得员工培训是关键,要抓好专业知识的培训,这对能否顺利建设好管理区至关重要。”郝西采油站副站长孟凡祥说。
  “我认为,指挥中心的团队挑选与培养是核心,那里发出的指令关系到整个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史127注水维修站支部书记王升说。
  随着话匣子的打开,分管注水工作的员工说,去年产量的超计划完成,可以说有效注水功不可没,大家通过精细注水运行,在同比减少注水泵运行的情况下,增加了有效注水,节能降耗明显见到成效,今年,抓注水的趋势分析是重点。
  孙宇鹏告诉记者,今年除夕夜,大家之所以能够在一起聊聊,晒一下成绩单,交流一下体会,畅想一下未来,与“四化”示范区成功运行和油公司模式的实施密不可分。
  “原来根本没有时间聚在一起交流。”孙宇鹏说,以往,每到春节,坚守在一线的值班员工在吃完年夜饭后,就得匆忙赶往各油水井站,一人守护一个站,量油、观察油井及管线压力、巡井巡线……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四化”示范区的建设,油公司管理模式实施,不仅改变了他们的长期养成的住计量站值班、2小时外出巡一次井、填写报表等多种习惯,而且彻底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
  王升告诉记者,除夕下午两点多时,河82-26管线穿孔,指挥中心值班人员第一时间发现情况,并迅速通知采油站与综合维修站员工赶赴现场,在15分钟的时间内,顺利处理好穿孔。“这种速度以往是不敢想象的。”王升深有感触地说。
  “成绩属于过去,重要的是羊年如何实现更有效益发展。”孙宇鹏说,他坦言,有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很多员工处于新旧两种生产运行模式的交替期,思想观念转变需要时间,专业技能提升需要加强,海量的数据分析利用需要技术团队,但是,他同时坚信,随着体制机制的调整到位,劳动生产率一定会越来越高、效益会越来越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