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河上游农村即将消失的年俗
年轻人进城让农村空壳化
2015年03月02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春节当天上午,燃放鞭炮使得村庄上空升起一层薄雾。

老年居民家中的院内,鞭炮屑安静地躺着。
文/片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淄河是山东东北部的一条比较知名的河流,流经淄博、潍坊、东营三市的淄川、青州、临淄、广饶等县区,其中上游的淄川、临淄南部、青州西部等地的一些老民俗也因为这条共同的“母亲河”而基本相近。本报记者春节期间探访发现,当地的一些老年俗正逐渐消逝。
大年夜三支鞭炮
初一不扫院子
位于淄河中上游的南术是当地五个村子共用的名称,当地的年俗是大年夜至少要放三支鞭炮——跨年钟声响起一支、凌晨两点起床祭天地一支、黎明前开院门一支。而且,初一当天,不论家里的院子有多脏乱,居民都不清扫院子、不扫地。因为传统习俗认为初一当天扫地会把家里的财气扫出去。
但现在记者发现,大年夜鞭炮声的减少,开院门时间推后等一些变化,无不说明这一年俗正在消失。“以前我们小的时候都是整夜守岁,没有电视机,大家就坐在一起玩,过了12点,就不能骂人了,全是吉利话,凌晨2点开始到早晨6点,村内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而现在,村里的鞭炮声已经少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三支鞭炮已经逐渐演化成了一支鞭炮,就是开院门的那支鞭炮,而且时间也推后到了7、8点左右。”村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年轻人大都进入城市生活,对一些传统习俗不了解,更不认同,是这些年俗目前面临消失的主要原因。
初一当天,记者走访发现,不扫院子的年俗,已经只剩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中在坚持。“这个习俗我觉得应该改一改,新年开始家里应该干干净净地迎接客人,为什么要留着那些鞭炮屑和纸钱灰呢?”南术西太平村村民段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村内的中年人和年轻人已经悄悄地把这个习俗“改良化”,“现在年轻一点的村民都会清扫院子,只不过是从门口往家里逐渐清扫,取一个把财运扫进家门的寓意。”
35岁以下年轻人只剩不到10人
村里日益空巢化
“其实还有很多年俗都在逐渐消失,这与村里的年轻人流失是十分相关的。”段先生给记者介绍,“老年俗初一出嫁的姑娘不回娘家,但是现在家里孩子少,很多家庭已经不坚持这个习俗了。初一当天不动菜刀的年俗也消失了,现在年轻人上班,春节假期短,都会利用初一这个空闲时间搞一些聚会,不动菜刀怎么做饭?”
记者了解到,南术西太平村共有200余名村民,近百户家庭,但是目前在村内生活的35岁以下年轻人只有不到10人,相反已经在城市里居住的35岁以下年轻人则高达30多人之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村民基本上都进城居住了,多数只春节回家过个年。”段先生告诉记者。年轻人通过各种渠道离开村庄,让这个小山村更显老旧,“无人居住的老房子多了很多,村内的硬件配套的确比不了城市,不少年轻人回家抱怨村内没有3G信号。”
不止西太平村存在这种情况,记者调查发现,南术5个村庄内,都存在年轻人流失这个问题。“再过20年,不用说这些老年俗消失,估计这几个村庄的居民也会大量减少,甚至可能变成空壳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