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滨州市沾化区黄升镇,冬枣成熟时忙碌的枣农。(资料片)
大年初二一大早,我们便赶到姥姥家,给老人磕头拜年。姥姥连忙拉我进屋,拿出一个罐子递给我说:“你姥爷又醉的枣,快尝尝味道咋样!”记忆中,每到过年,都能在姥姥家尝到醉枣。过年吃醉枣,成为印在脑海中不变的情节。
姥姥醉枣成了过年的习惯
坐在火炉边,拿起一颗醉枣,在火光映衬下,红通通的表皮看不到一点杂色,仿佛是刚刚摘下的熟透了的冬枣。虽然已保存了四个月,用手一捏却依旧饱满坚硬。放进嘴里轻轻一咬,一样脆甜可口,还伴着浓浓的酒香。
我把一颗醉枣递给4岁的小侄子,他刚放进嘴里就连忙吐了出来。或许是尝到了酒的味道,一时难以适应。小家伙的表现逗乐了一旁的姥姥。姥姥又拿起一颗递到他的嘴里,这回小家伙轻轻咬了一口,不但没吐,反而吃得津津有味。“看吧,小家伙也喜欢吃!”姥姥在一旁乐得合不拢嘴。每当有人来给姥姥拜年,她总会让人尝尝醉枣。
与醉枣相比,现代化的冷库能让冬枣保鲜更长久,过年依旧能吃上新鲜的冬枣。如今,村里的冷库越来越多,醉枣已不多见,但姥姥依旧每年坚持醉枣。姥姥说:“每年习惯了醉枣,这味道让人想念!”
种植冬枣让村民发家致富
提起醉枣,就不得不说冬枣之乡——沾化的变化。20年前,还没有大规模推广种植冬枣,院里的三棵小枣树是姥姥家的宝贝。每到小枣成熟时,表哥表弟总会喊上我拿着杆子去打枣。在树下展开一个包袱,用杆子在树上一挥,红红的小枣噼里啪啦就往下掉。站在一旁的小伙伴们则会抢着捡最红的枣子,一颗颗塞进嘴里。记忆中,姥姥家的小枣总是那样通红、脆甜。
打完枣后,姥爷总会拿出几个大罐头瓶,挑出一些品相好的小枣,蘸着酒封起来。三四个月后打开瓶子,里面的小枣依旧脆甜,还多了些酒香。在那个没有冷库保鲜的年代,为了能让枣子保存更长久,醉枣成为老家人保存冬枣的普遍方式。小时候,每家都能拿出几罐带着浓浓酒香的醉枣。
再到后来,冬枣的效益大大超过了普通农作物,老家掀起种冬枣的热潮。冬枣多了,为了能让枣子卖上好价钱,村民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保鲜方式——冷库保鲜。
正是靠种植冬枣,如今村里的变化天翻地覆。儿时满村的土屋子早已不见踪影,变成了一砖到顶的“前出厦”,都有着贴满瓷砖阔气的“门楼子”。村里的冬枣冷库越来越多,醉枣已不多见,只有姥姥依旧在用罐子醉枣,选用的枣子也从小枣变成了冬枣。姥姥说,她还会把醉枣的味道一年年传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