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or娘家愁坏了新媳妇儿新年即将来临,新婚夫妻在回哪个家过年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本报记者 崔立慧
2015年02月02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对于中国人来说,回家过年绝对是件大事。对于已婚人士来说,去谁家过年往往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按照传统,媳妇要跟着丈夫回婆家过年,而有些独生子女家庭,一旦女儿去了婆家,家里只剩两位老人,这个年未免过得冷清。等媳妇进了婆家,拘谨、不适应纷至沓来,既有对一个家族的陌生,也有需要面对的风俗差异,问题就这样产生了。
终于理解了当年的嫂子
去谁家过年,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在爸妈家就直接脱了鞋上炕,窝在热炕上看电视,但是我嫂子从不脱鞋上炕,就坐在炕边上。嫁人之前也不理解,等我自己做了别人家的媳妇,就明白为啥了。现在我在婆婆家都是搬个马扎坐,也从来不脱鞋。”仅就脱鞋上炕的细节,2014年结婚的郑铭铭(化名)就有着颇多感触。
郑铭铭说,因为平时回家次数不多,如果回爸妈家过年,每天就是吃和睡,家里的活也不用自己干,唯一的工作就是贴对联和包水饺。还可以睡睡懒觉,八九点才起来吃早饭。“我在家的话家里吃饭挺随意,有啥做啥,如果嫂子在家过年,每顿饭都要做好几个菜,反而感觉像是伺候客人似的,我感觉嫂子和爸妈都不那么自在。”
“在婆婆家过年,公婆二人还算好相处,就是婆婆家还有个八十多岁的奶奶。”郑铭铭说,奶奶年纪大,人比较传统,按照家里的规矩,回家放下东西第一件事必须是和奶奶说话,说完话才能做其他事。“奶奶脾气犟,这个岁数了有时候还和我公婆生气,赌气不吃饭,公婆也拿她没办法,所以嘱咐我不要惹奶奶生气,我就有些紧张。”
虽然每天早晨公婆要出门上班,但是家里有奶奶在,郑铭铭也是断然不敢睡懒觉的。不是公婆要求高,而是“自己觉得不好”。看见公婆放在盆子里的衣服,郑铭铭也会顺手帮着洗了,其实,她给自己父母洗衣服的次数也屈指可数,因为妈妈叮嘱过自己“在婆家要勤快点”。
今年春节,郑铭铭将第一次不在父母家过年,最近和父母打电话的时候说起这事儿就“差点哭了”。“长这么大第一次不和父母一起过年,大年夜要给父母打电话我怕自己真哭出来,现在一想起要在婆家过年就难受。”郑铭铭说,自己还有个哥哥。哥哥和嫂子是轮流去两家过,她原本以为自己和老公也可以这样,但是自己的想法遭到了老公的极力反对。
因为解决不了让每个家庭都有孩子陪父母过年的问题,她还和老公吵过架。为了解除女儿的烦恼,郑铭铭的爸爸想出了一种解决方案。“他说2015年再干一年,2016年就和我妈去我哥家过年,等我初二回娘家的时候直接去我哥家汇合。这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缺少文化认同,听不懂方言
新媳妇需要面对一个家族的陌生
张囡(化名)也是2014年新婚,距离今年春节还有一段时间,但她已经开始担心了。自己是东北人,婆家在山东,“此前的二十几年两家从来没有交集,哪能有什么文化认同呢?况且他们讲话都用方言,说快了我几乎一句也听不懂,更别提插嘴了。”
“山东这边受儒家文化影响很大,一个家庭里都以长者为尊,我们小辈必须要恭恭敬敬,不能少了礼数。”张囡说,第一次去自己老公的姥爷家,看见堂屋八仙桌旁有两张椅子,一上午舟车劳顿的自己想也没想就一屁股坐上去了。结果老公马上把自己拉开了,说不能坐在那,“因为那个位置是长者才能坐的,我的困惑是,不就是一张椅子嘛,谁坐不是坐呢,怎么有那么些讲究?”
“按照婆家这边的风俗,晚上吃完饭媳妇要陪着老人说话,可是他们说方言我也听不懂,硬坐在那,真是挺难受的。一开始是硬撑着,后来索性自己玩手机,或者回自己房间休息去。从来没交集的两个家庭,我是第一年的新媳妇,怎么也不能一下子融入进去。”张囡说。
在婆家做不做家务这件事儿上,张囡也有苦衷。从来没在婆家生活过,对厨艺也不太擅长,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干活时候不添乱就算好了。可是“要是老两口在那忙活,我闲着帮不上忙,在一边坐着也真是如坐针毡,根本坐不住”。
有时候回婆婆家遇上自己的大姑子也在,张囡就很明显地感觉到婆婆对大姑子更亲一些,而自己就像个外人。“毕竟人家俩是在一起生活过二十多年的母女,一见面肯定有些体己话说,跟我就没那么多共同语言。”这种无法融入的感受让张囡很难受。“我提出各回各家的想法,但是老公坚决反对,觉得这样不合规矩,这个问题每次提都以吵架结束,最终只能作罢,感觉很无奈。”张囡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