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父亲
2016年04月0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王殿军
清明节是回乡扫墓、祭拜祖先的日子。今年的清明节就要一天天临近,我想怎么样来纪念我的老父亲呢?就用些许记忆来追思还未走远的老父灵魂吧。算来老父亲仙逝已经30多天了。在这段时日里,我不时回想起老父亲在我成长的日子里对我有影响的一些琐事。
父亲生于1925年4月16日,2016年2月1日在子女的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91岁,在我们家族里、甚至在老家全村也是最高龄的。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老农民,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地劳作。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子女教育上有明显的偏向。我们兄妹七人,兄弟三个不遗余力支持上学,四个姐妹就没了上学的机会。三兄弟没有辜负老父亲的期望,学有所成,先后考上中专、大专,走上了工作岗位。
父亲壮年时,在生产队里当了多年饲养员。他不怕吃苦受累,草铡的细、精料都是煮熟拌匀了再喂,牲口吸收的好。所以,同样的草料他喂的牲口膘肥体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自己家养了一头牛,不但牛喂的好,使的也非常听话。老父亲用牛拉着耘锄在庄稼地里耘地。牛在前面走,一个人在后面扶着耘锄,来来回回,走的非常正当,一颗庄稼也伤不到。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话语不多,平日里只是在田地里劳作,对我们也没有多少关心的话,交流就更说不上了。但他支持我们上学的心是实实在在的。平常不管家里有什么事、不论农活多忙,他都不会叫我们请假帮忙。他说,上学就是上学,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啥也学不到。我上初中时,学校离我们村十多里,冬季天短,为了让我上学不迟到,父母必须早起做早饭,如果饭做晚了,我不吃饭就走,父母很着急。那时家里没有钟表,父亲为了不耽误做饭,怕起晚了,到下半夜,就不时到天井(院子)里看星星月亮,根据星星月亮的位置来判断时间。我还记得两句谚语“二十七八,月漫东屋;二十九,月摸地儿(月亮)出来走一走”。就是说,阴历二十七八,从东屋上边看到月亮就快明天了;二十九,月亮出来一会儿就天亮了。那年夏天,学校搞勤工俭学,要求学生星期天割草,晒干后交给学校。我两个星期天也没割多少,向学校交的时候,父亲就把他农活之余割的草,捆好了装到小推车上,让我送到了学校。现在的父母帮孩子做点这样的事,好像不算什么,但在那个“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不重视教育的年代,是难得的。
我初中毕业那一年正赶上恢复高考。我参加了中专招生考试。那个年代,只要考上中专,就意味着吃饭有保证,毕业有工作,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梦想。就在考试结束,通知书没有收到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感觉昏昏沉沉,不想吃饭、不愿干活、整天不说话,心里郁闷、情绪低落。这时,老父亲没有责备、没有批评,也没有宽慰的话语。他只是做了一件事,就是上坡的时候,叫上我,让我跟他一起到坡里,给我一张镰,让我割草。我没有心情,割一点,就不干了,找个树荫坐着。老父亲只管自己干,不管我也不说我。到回家的点,就叫我一起回家。当时,只有15岁的我,还不能理解父亲这样做是为什么。后来,长大了、参加工作了,回想起这件事,觉得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不懂的心理学,但他对子女的感情和发自内心的爱,在我成长道路上给予了我朴素无华却是积极向上的动力。
老父亲一生只管默默耕耘,从不计较得失。不论是改革开放之前在生产队里、还是后来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都是天天起早贪黑的干活,不怕苦、不叫累,不论得到多少,从无怨言,也不与人攀比。闲暇时嘱咐我们的是“要团结同学、不要惹事、不要稀罕人家的东西”等等,都是做人的品质要求。一个偏僻乡村没有文化的农民逃荒要饭也不让我们做儿子的失学,但他从来没有向我们说过要努力学习将来有什么成就的话。在他那个年代、依他的思想认识水平,他也说不出什么理想要求,但是,他做到了,他做得很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