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众企业感叹:
“海归易得,硕士好找,技工难求”
2015年07月13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本报7月12日讯(记者 崔立慧) 10日,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对下一步技能振兴专项活动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做出了部署。会议同时对2014年度东营市首席技师、2014年度东营市技术能手、第四届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进行了表彰。
会议指出,近几年,东营市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技能劳动者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市企业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数的19%,其中高技能人才还不足3%,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达到1.5:1,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超过2:1,技工紧缺现象已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特别是制造、加工、建筑等传统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很多企业感叹“海归易得,硕士好找,技工难求”。东营市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也与一线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有必然的联系。
从全市情况看,“十二五”以来,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有了一定基础,但人才规模、结构和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截至2014年底,全市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17.26万人,比“十一五”末(2010年)增长8.23万人;高技能人才65263人,增长21019人。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设立民办培训学校51所,培训工种涵盖了主导产业的主要工种。2011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就业创业培训19.27万人,培训后就业创业率达86%以上,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
“今年5月,我们组织的一次企业技能人才队伍调研,涉及技能人才103757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仅占12.6%。而从全国看,高技能人才占比已达到20%以上,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更是超过了40%。我市高技能人才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专业结构上都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产业发展需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李全民指出。
用工双方对培训认识不足也是当前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之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以生存、改善生活为目的,安于现状不愿意参加培训;企业新录用职工在不影响企业生产情况下参加学徒培训,时间和效果得不到保障;部分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存在“培训时怕误工、培训后怕跳槽”的思想顾虑,对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积极性不高。
会议指出,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在高技能人才激励体系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人才使用制度,完善表彰奖励制度,
据了解,东营市准备开展“东营市十大技能状元”评选活动,每年从参加市以上职业竞赛的优秀选手中,评选出十大技能状元,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
此外,会议对以下人物进行了表彰:
2014年度东营市首席技师陈斌、刘长城、张新峰、范金忠、侯月云、刘燕韶、王显涛、赵刚、方琳、姜龙青共10人。授予吴敬等50名同志“东营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给予一次性奖励3000元。授予王汝春等20人“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称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