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旱点”垦利县永安镇十村和东营区六户镇李宅村:
村民挖沟引水为农田“解渴”
本报记者张婧婧
2015年07月13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在李宅村农田内,玉米植株矮小,叶面因缺水已经干枯发黄。 本报记者 杨玉龙 摄
     本报10日A07版以《42个监测地块,28个出现旱情》为题,对东营目前监测地块的干旱情况进行了报道。近日,记者赶赴棉花极旱点垦利县永安镇十村和玉米中旱点东营区六户镇李宅村采访发现,与往年相比,庄稼不但长势低矮,有些甚至还出现了卷曲枯叶的情况。目前十村已经挖沟从七干引水灌溉,不过李宅村目前仍面临无水灌溉的窘境。


  东营区六户镇李宅村:
玉米长到一米高就抽了穗
村民盼五干渠里早来水

  在六户镇李宅村,玉米受连日干旱影响,底部的叶子变了黄。
  种了15亩玉米的张忠军最近一直赋闲在家,“别说玉米了,草都不长了,除草这项活儿也省了”。张忠军说,原本能长到一米七八高的玉米只长到一米左右就抽了穗,太阳一出来就卷叶,穗紧紧包裹着展不开,直接影响授粉。
  张忠军介绍,每亩地种子、化肥及播种的成本200多元,每亩140元的收获费还得另算,按照玉米每斤一元左右的收购价,如果每亩收获四五百斤的话基本与投入持平。“正常年份亩产1000多斤的玉米今年收获情况还不好说,不过即使现在浇上水,多多少少还是会影响收成。”
  张忠军说,李宅村位于四干和五干之间,两个渠之间相距15里路,引水时间相对较长,“往年都是从五干渠里引水,但现在五干渠里还没来水,只能想其他办法。”

  垦利县永安镇十村:
引流渠中水
让棉田喝个够

  10日,在永安镇十村的渠里,正源源不断有水流引进来,这对“口渴”多日的棉田来说,算是一次喝个够。
  棉花种植大户程庆雨介绍,由于地里长时间无有效降雨,最近一到中午,棉花叶子都耷拉着“脑袋”,不仅如此,个头还普遍偏矮,这让种了四五十亩棉花的他最近有些着急上火。
  “现在看来也就50厘米高,比往常正常年份得矮了约30厘米”。程庆雨说,现在棉花到了开花的时候,这个时候一旦缺水,就会影响坐桃,即使坐桃也容易从棵上掉下来,“高度达不到,坐桃的数量就会受影响”。
  “最重要的是底桃,底桃出的棉花量最多,现在浇了水,保住底桃的坐桃率,棉田的产量受影响不大。”程庆雨说,目前他的棉田面积已经浇灌了一半。
  十村村干部程云峰介绍,今年以来,村里三次引水,最近的一次在7月8日,“先从七干引到村中的渠里,再由村民通过水泵引流到各自的地里,目前自村北至村南,正在陆续灌溉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