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8月16日
作者:
-
【PDF版】
|
|
|
余丰慧/文 一些政府性债务“借、用、管、还”的责任主体不清晰,往往是借的人不用,用的人不还,多头管理,出了问题就扯皮。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谈到地方债偿还问题时,一些地方领导坦言:“上任借了钱搞工程、搞项目,有口碑也有政绩;本届政府绝不能勒紧裤腰带还债。” 从8月份开始,新一轮全国性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审计工作紧锣密鼓开展。一个事实是,从去年就已经进入到了地方债务偿还密集期。仅就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中的银行贷款9.7万亿元来说,据统计,3.49万亿元贷款将在未来三年内到期,而2013年和2014年将迎来还款高峰期。再加上通过信托、发债等形式的融资,地方债已经进入到还债高潮集中期。 那么,拿什么归还呢?地方财政收入已经捉襟见肘,不解决大问题。卖地收入如唐僧肉一样被分食使用不说,而且卖地潜力已经不大,土地财政也将走向困境。同时,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新一轮地方大投资已经开始,仅以城轨为例,目前就有36个城市项目获批,到2020年投资高达4万亿元。钱从哪里来?巨额老债务到了偿还集中期,而新一轮大投资又要求继续扩大地方债务。这种两面夹击的矛盾必将把地方政府逼向两个方向。 首先,新官不理旧账,后任不管前任债务。前任留下的巨额债务负担,如果让后任归还,则后任从归还债务中取得不了任何政绩,必将影响到其仕途和官帽。因此,本届政府势必不会理会上届政府的债务包袱,后任官员绝不会在自己任上把归还上任债务作为重点。稍稍有一点责任心或者说良心的后任官员最多能够做到的是,允许将债务展期,同意从银行贷款还息即以贷还息,同意信托公司等发新还旧。 对此,一位省级大型银行行长头脑非常之清醒,其表示:一些政府性债务“借、用、管、还”的责任主体不清晰,往往是借的人不用,用的人不还,多头管理,出了问题就扯皮。 其次,不但新官不理旧账,而且还要借新账。特别是本轮稳增长中基本以地方投资为主,而地方政府必将还要依靠地方融资平台举债,本届官员为了政绩对举债也乐此不疲。 旧债到期新官不理,新官举新债又不到期就溜之大吉。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地方债务越滚越大,风险越来越高。在地方债务上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风险,而风险背后暴露的是体制机制的严重缺陷。GDP政绩观是要依靠大搞项目、大肆投资来实现的,这就必须大肆举债发展。而对于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没有约束和监督机制,基本是信马由缰、放任自流。 地方政府债务这颗定时炸弹最终将被引爆。关键在于是有控制、有准备的让其爆炸,还是让其瞬间、没有任何防备地爆炸。前者是稳妥选择,这要求从现在起就遏制地方债盲目扩张,逐步化解其风险。 仅就本文提到的地方债风险而言,治标之策是,须在领导班子成员就任之初、离任之时进行地方债务审计、公示,形成地方政府可控的举债、还债考核机制,从“制度建设”和“官员政绩”两个角度来形成地方债务问责的良好机制。而治本之策,则将地方债收支和土地收入纳入到地方预算之中,强化管理。 此外,提醒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不但要注意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项目回报低、周期长等自身风险问题,更要注意债务责任不清、透明度差、“借、用、管、还”主体不明的深层次体制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