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小记者走进史口镇第二小学结对
“来抱一下,回去后打电话”
文/片本报记者李沙娜本报通讯员史博山
2017年04月18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认识民俗馆的“老工具” 互换礼物,约定联系
  15日,本报小记者团走进史口镇第二小学,与那里的小学生进行结对交流的同时,还一起走进蔬菜大棚,参观村里的民俗博物馆,表演文艺节目,并互相交换礼物、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城乡少年手拉手,爱心结对共成长。
  民俗馆外,孩子们被油菜花吸引。
参观蔬菜大棚认识不同植物 城乡少年同行在活动中

  本报小记者与史口镇第二小学的学生合影。
  15日,报名参加此次“城乡少年手拉手”活动的小记者们早早地来到集合地点,大家的书包里都装着给农村小伙伴准备的礼物,忍不住拿出来先炫耀一下,“你给农村小朋友带的什么?我带了一套课外书,你看。”“我带了一盒彩笔,他们上美术课肯定用得着。”
  春风送暖,小记者们一路上都期盼着来到这所只听过名字的农村小学,“我爸爸小时候就是在史口镇长大的,这次参加活动,还能回到爸爸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小记者初冠辰跟大家分享着。到达目的地后,史口镇第二小学的20名小学生已经列队等待,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小记者们也融入到这些朴实的孩子中。
  “欢迎黄三角早报的小记者们能来到史口镇第二小学做客,这次大家在一起结对交流,互相认识后,希望能长期联系,不断地给学校的孩子们带来新的活力,大家互相帮助,学校很注重孩子们的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等,所以校园里的社会实践基地养有不同品种的鸡、鹅等,还种了多种农作物,今天希望大家在这里能玩得开心。”学校校长张长征代表全体教师志愿者表达了对小记者们的欢迎。
  随后小记者们自由穿插在史口二小学生的队伍中,大家前后左右分别进行自我介绍,大家互相认识后,步行来到史口镇劳家村农业科普教育基地。路两侧的参天大树成了小记者们羡慕不已的景色,形成的树荫给太阳照耀下的这些孩子们送来了一丝凉意,大家有说有笑,似乎已经成了相见恨晚的好朋友。
  来到蔬菜大棚,大棚里小小葡萄棵上刚吐出葡萄穗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原来葡萄是这样长出来的。”而另一大棚里的有机菜花、油菜、茼蒿、空心菜等植物也深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同时,“锄禾日当午”的场景也在家长们的演绎下让孩子们体会了个够。
  带着在蔬菜大棚体验到的新奇,本报小记者和史口镇第二小学的小学生们回到学校,大家统一乘车向史口镇徐家村民俗馆出发。“我们两个坐我爸爸的车吧。”“我要跟我刚认识的好朋友坐一辆车。”城乡少年们的“友谊”瞬间激发,期待着村里民俗博物馆的全貌。
  很短的行程,“徐家村民俗馆”几个大字引入我们的眼帘,一户不大却透着古朴、精致的院落,除了大门的装修能让人感觉到复古气息外,院内的各间屋里陈设着有年代感的器皿、手工织布机、木匠工具及现在爷爷奶奶辈们儿时的玩具。
  没见过五六十年代的大锯、墨斗子等工具,徐家村的第一书记高汝民现场边表演边带来的讲解更是让小记者们大跌眼镜,就连很多80后的家长们也感到了民俗馆保存老物件的历史魅力。“满满的都是童年记忆,但现在真的要找这些东西,实属不易,现在的孩子们都没见过,体会不到时代的智慧。”小记者王浩州、徐子轩、郭曜铖、伊津铭、吴秋彤的爸爸妈妈们都满怀感概。
  走出徐家村民俗馆,小记者和自己的伙伴之间的熟识度再升一个档次,回到校园的他们开始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要互换的礼物,并在笔记本上留下联系方式,而接下来才艺展示环节,小记者李欣泽的萨克斯表演、小记者陈飞宇的钢琴表演、燕伟泽的舞蹈表演及史口二小学生的小合唱让大家在一起更加地和谐。而中午的“聚餐”,让小记者和家长们一顿感动,教师志愿者用家用大铁锅为孩子们端上了自炖的鸡肉,美美地喝上一口鸡汤,感受到了农村学校、农村小伙伴的热情。
  饭后,史口二小曾在东营区青少年足球赛上获得好成绩的球员代表和喜欢足球运动的小记者一起撒欢,操场绿荫地上的驰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足球的魅力,也感受到了这次手拉手共成长活动的魅力。离别在即,小记者们与自己的好朋友相拥,约好了“回家后打电话,常联系”。

  史口镇第二小学的教师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