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
2017年03月10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那天,我和姥爷一起散步,突然发现姥爷走得很慢。我问:姥爷,您哪里不舒服吗?姥爷说:上了年纪,腿脚就不灵便了。我心里一阵难过,不经意间姥爷竟老了。姥爷看了我一眼又说:人总会老的。像是安慰我又像是在安慰自己。
  这是我听到的刚强的姥爷第一次承认自己的衰老,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年轻时的姥爷,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座永远可以依靠的大山。早年,姥爷一直在乡下务农,守着家里的几亩薄田。那时,家里人口多,全靠姥爷土里刨食,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乐观、坚强的姥爷却硬是挺起脊梁,带着一个贫困的家庭过得有声有色。即便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的家里还是不会缺少笑声。
  姥爷对“一家之主”这个词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坚守着一个庄稼汉的本份:吃苦耐劳,并以此为全家人赢得尊重。他起早贪黑,干完家里的,再干地里的,像一头闲不住的老牛。他坚信,庄稼人只要勤快,就不会过不下去;只要依靠着土地,就不会饿肚子。他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种地上,努力在有限的土地上增产粮食。
  当然,姥爷种的地在全村是最好的。他总是以刻花般的工匠精神把自己的土地经营成样板:田垄笔直一条,像用尺子比着。垄宽刚好容脚,利于进出照料;田畦方方正正,平平整整,层次分明,土粒细碎,不见一棵杂草。
  他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种地专家”,不管什么样的地只要经他手拾掇,立马就不一样了,像被施了魔法。邻里街坊有种地的难题只要找他保准都能解决。
  麦收、秋收季节是姥爷最开心的时候。不用说,他家打的粮食总比别人多。丰收之后,姥爷便开始精打细算一年的收成:一部分粮食要卖掉,赚了钱除给孩子们交学费,也要买下一季的肥料,还要扯几尺布料给孩子们做衣裳;一部分粮食要屯起来,留作口粮。等到这一切都处理完毕,姥爷才难得休息一下。他对自己一年的犒劳,就是奢侈地买上一盒“带嘴儿”的香烟吸上几口。
  总有人问姥爷种地的秘诀,他说,种地就像育人,必须精耕细作,人不亏地,地才不亏人。如他所言,他也是以种地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孩子。姥爷就认一个理儿: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无论再大的困难,他都要让孩子们上学。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会给躺在被窝里的孩子讲像凿壁借光这样的传统励志故事。即便是在最繁忙的收种季节,姥爷宁愿自己多劳累几天,也要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大舅十六岁那年,看家里实在困难,就想辍学。姥爷不许,大舅就偷偷地跑到地里去干活。姥爷发现了,把大舅狠狠打了一顿,硬是拧着大舅的耳朵拽回学校去。姥爷对大舅说:你们就是做农民也要做个有文化的农民,别像我。这是他对孩子最朴素的期望。在姥爷的言传身教下,我的几个舅舅和姨刻苦学习,最后都考学到了城里。这是姥爷一生最自豪的事。
  后来,姥爷到城里来照看我。他还是像以前那样勤劳能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为全家做饭,吃过饭,便蹬着三轮车送我去上学。寒冬酷暑,风雨无阻。一直到上了中学,不放心的姥爷还是执拗地坚持送我接我。今天,我依然坐在姥爷的三轮车上,只是明显感觉姥爷骑车的速度比以前更慢了。每每看着他佝偻着腰身,费力地蹬着,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和感动。 (吴瑞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