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剪对孤灯,不为利所累
剪纸艺术家愿做“东津乡农”
2016年12月1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王象焕老人与他的部分作品合影。
  剪纸数十年,王象焕老人的双手已经严重变形。
   文/片 本报记者 赵环宇
  王象焕是利津县盐窝镇台前村人,世人钟爱他的剪纸艺术,于是封给他无数头衔,但是最令他得意的还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王家剪纸”的艺术价值无需赘述,王象焕自然完全当得起“剪纸艺术家”的名号,但是他本人却不敢僭称,更愿意以“东津乡农”自居,这种不慕虚名的雅趣背后是他摒却了七情六欲的人生价值观。
  单剪对孤灯
艰难岁月缔造大师

  近日,黄三角早报记者在盐窝镇敬老院见到了75岁的王象焕,他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和哮喘病,行动起来颇有不便。更令人触目惊心的则是他的右手,大拇指一二节中间的关节两侧是厚厚的老茧,食指和小拇指的第一节明显向内弯曲,这都是常年用剪留下的痕迹。
  “王家剪纸”乃是宫廷秘传,家规戒律森严,一向是母传女,婆传媳。所以,身为男丁的王象焕直到七八岁才接触剪纸,17岁之后正式学习剪纸。他的母亲出身丹青世家,国学功底深厚,在传授剪纸技艺的同时,还将无数词章典故、处世之道灌输给了王象焕。王象焕剪下幻化的并不只是一幅幅作品,更是一个个吉庆祥和、寓意深远的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象焕家生活困难,虽然他是个单身汉,却并非“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瘫痪在床的母亲和年纪尚幼的弟弟都需要他一人来供养,把大部分口粮都让给母亲和弟弟之后,劳作一天的王象焕只能喝汤果腹,每天晚上都痛得无法入眠,于是他只能点起煤油灯,拿起剪刀就着昏黄的灯光剪啊剪啊,如此虐待自己的双手不为别的,只为将最后一丝精气神耗尽,整个人就靠在炕上昏昏睡去。正是在这种磨砺中,王象焕的剪纸技艺日渐精进,终成远近闻名的能人。在兴趣的驱动下,他初学剪纸;在命运的逼迫下,他靠着剪纸充饥解闷,“剪纸救过我的命。”王象焕说。对待一门技艺,或许只有将生命与之交融到一起,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并终有大成。
  
不为利所累
他与七情六欲绝缘

  虽然早期生活凄苦,但是靠着剪纸这门手艺和侨属的身份,他在1980年时来运转,不仅被选为山东省侨联代表,还在后来成为东营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保媒拉纤的人盈门而至,但是都被他婉言谢绝。所以,王象焕至今鳏居与家境能力无关,而是他自己无悔的选择。“在当时的我看来,给老母亲养老送终,为幼弟娶妻生子是我的职责,个人的事情可以暂时放一放,”王象焕说,“等这些事情都了了,我也上了岁数,结婚的事情就再也不去想了。”
  王象焕一直有个信条:名利绝不可能双收。在人生抉择中,他放弃了“利”,选择了“名”。1998年,他旅居美国数十年的大哥王潜石回国探亲,提出要做三件事:为先慈修缮坟茔,帮王象焕娶妻,给三弟买房子。但都被王象焕一一拒绝,他认为,修坟太张扬恐引民愤,成家就不能养家,买房子不如供侄子读书。
  到了近几年,王象焕失去了收入,日子也不再宽裕,甚至连剪纸用的红宣纸都买不起,但是他依然坚持为前来讨要作品的亲朋好友创作,分文不取,“年后就用掉了差不多300张宣纸,”有些学生怜惜他,就买来宣纸充作束脩,也被他一一谢绝,“家规里说,亲朋来讨勿拒绝,剪纸作品勿买卖,我是绝对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苛,他还经常告诫学生们,不要拿剪纸作品去牟利。利津县城欧式商业街南段有一座别具风情的大红色雕塑,那就是王象焕的作品,但是雕像上并没有关于王象焕的任何信息,许多人替他鸣不平,王象焕摆摆手:“作品能出来我就心满意足了。”
  75岁的王象焕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甚至连茶水都不碰,他调侃自己就是个六根清净的和尚,“真和尚靠念经来解闷,我靠剪纸。”
  他本可借助自己的剪纸技艺飞黄腾达——起码不必如此艰难,但他对于家规门风、个人信条的执拗却让一切都成了笑谈。一个人生活在敬老院宿舍中,他可曾有过半分后悔?“我损了利,却落了一群待我以诚的朋友和真心学艺的徒弟,所以我没有半点后悔,”王象焕说这话时目光炯炯,掷地有声。
  生活简单却自得其乐

  2010年,王象焕的弟弟去世,他最后的精神支柱也瞬间崩塌了。“从那时起,我就再也不敢回家,怕触景生情,”王象焕说。从那时起,他就在敬老院深居简出,“基本上只在去伙房打饭的时候出门。”几个东营文艺界的朋友怕他孤独,会时不常地结伴来探望,再加上不时过来请教的学生们,他的生活还不算特别孤独。
  生活虽简单,但王象焕自得其乐,只是在外人看来,他太让人心疼。上了岁数之后,他部分器官的机能出现不同程度衰退,食量也慢慢减少。记者去时,他抽屉的饭盒里还盛着中午从食堂打来的菜,他取出半块馒头告诉记者,“我一顿饭吃半个,晚上去食堂打一碗粥泡着吃。”真正维持他生命的,是满满一抽屉的各种药品。
  最折磨他的还是哮喘,犯起病来简直是生不如死,还好几个学生凑钱给他买了两盒特效药,“吸一口就没事了,一盒能吸60次,还是进口的呢。”王象焕眉毛有些上挑。记者清晰地看到,药盒旁边的字牌上赫然印着“23”,也就是说,王象焕的这盒药只能再吸23次了。
  到了当天的饭点,王象焕拿起拐杖和饭盒准备去食堂打半碗粥,记者陪他缓步走在敬老院的路上。突然,一个穿着绿色军裤的年轻人在路边站定,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之后自顾自跑开,正当记者诧异之时,王象焕开口了:“这个孩子今年41了,智力上有些问题,这个敬老院里,身体有残疾的太多了。”
  告别时,王象焕老人问记者:“孩子你还来看我吗?下次你来的时候,我从食堂多打份饭,你就留在这里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