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2万元的蒜薹 人工费就得6千
“人工重压”下,大蒜种植面积由最高时的7万亩缩减至4万亩
2016年05月17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解岩 王晓云 段学虎
◤花官蒜薹大量上市,人工费最高达到每人420元/天。
花官蒜薹,作为“东营市十大特优农产品”之一,在业内被誉为中国质量最好的蒜薹。花官大蒜被检验为无公害产品、被评为“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但是近几年,花官大蒜的种植面积却逐年萎缩。经历了辉煌,花官蒜薹一年比一年高的人工成本将成为压倒这一地方特产的主因。如何留住这一东营“拳头”农产品,花官大蒜的增收之路已经开始。
七成蒜薹被外商收走 村民存蒜薹一年比一年少
日前,城区市场内蒜薹已经作为一种时令蔬菜开始走上商户们的蔬菜货架。“现在市场上的蒜薹最便宜要3元一斤,不是花官的蒜薹,花官蒜薹地头收购价格就在3元一斤左右,如果卖花官的蒜薹,肯定价格要高,否则,跟外地的蒜薹没竞争力。”东城一农贸市场内的商户马女士说。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城区农贸市场销售的每斤蒜薹价格均在3元至4元之间,且多不是来自花官。作为东营出产的一种农产品,东营人却吃不到本地的蒜薹。
程先生在花官镇田间地头收蒜薹已经有3年时间了,每年他都会将从地里收上来的蒜薹直接拿到街上去卖,“收的不多,一次最多也就几十斤。”程先生说,花官镇的蒜薹都是由外地的货商大批量收购,“据我所知,东营市面上卖的蒜薹大都不是花官镇的,花官的蒜薹都卖到外地了。”
种植大蒜已有20余年时间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家的蒜薹都被外地货商收走了,“都卖到天津、东北这些地方去了,基本年年如此。”花官镇农机站站长刘济芳表示,每年由外地货商收走的蒜薹量可达总量的70%,“其中大部分都被寿光收走了,再由寿光运送到全国各地。”刘济芳说,东营本地市场上也有来自花官镇的蒜薹,“一部分是从寿光发回到东营的,还有一部分是本地小商贩在地头上跟种植户少量收购的。”
“原来很多种植户会将蒜薹冷藏起来,等到春节前后再将蒜薹拿出来进行售卖。”刘济芳表示,近几年来存蒜薹的村民少了很多,“以前村里有十几个冷藏库,不少村民都会把蒜薹存起来。后来相关部门出了关于冷藏库的相关规定,村里的很多冷藏库都不能再继续使用了,新建的冷库费用又不低,存货的村民也就一年比一年少了,今年存的就更少了。”
人工费约占总价的1/4 种植面积缩减3万亩
引进先进机器提生产效率
拉长链条提产品附加值
人工成本逐渐升高,年轻人离开家乡去企业打工,花官镇的大蒜种植面积接连遭受冲击。为了提高大蒜产量,降低人工成本,花官镇积极探索大蒜种植的新出路。
2015年,花官镇洛程村引进了山东省第一台大蒜自动种植机,种植成活率可达95%以上。据刘济芳介绍,在大蒜种植季,平均3个劳动力1天能种植1亩大蒜,如果按1个人1天种植大蒜的劳务费为200元计算,也就意味着种植1亩大蒜的人工费为600元左右。而新引进的大蒜自动种植机一天能种六七亩大蒜,工作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大蒜产量,花官镇创新推出了冬季覆双层膜的方法,防止大蒜在冬季冻死。即便是寒潮来袭,大蒜受到的影响也会大大降低。北口村村民王女士告诉记者,2016年大蒜的产量较去年明显提高,“大蒜的个头也变大了,种蒜的时候盖了两层膜,很管用。”
此外,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也是花官镇大蒜种植转型的方向。将大蒜进行深加工,产生的附加值会远高于初级农产品。花官镇将大蒜加工成蒜片、蒜粉、蒜粒等成品,用回收的蒜片提取大蒜素等。“以前镇上有生产大蒜素、蒜片的小企业,但由于近几年环保要求升高,小企业要引进污水处理设备才能正常运行,目前正在积极转型。”花官镇一名工作人员称。
16日下午,在花官镇府前街路口,北口村的多位村民在路口阴凉处,售卖刚出地的蒜苗和剪好的蒜头。“今年蒜薹收的早,7日开始,12日左右就结束了。”村民耿先生说。
“我家今年种了5亩大蒜,一亩地能收一千多斤。”耿先生说,6年前,他种植的蒜薹可达19亩之多,“现在一年种的比一年少了,人工成本太高了。”耿先生坦言,6年前,村里种植20亩余亩大蒜的村民大有人在,而现在平均种植面积减少到了15亩左右。“大部分村民都减少了种植面积。但也有村民选择放弃种植大蒜,种植粮食作物。”
王女士家今年共种植了10多亩大蒜,蒜薹以每公斤5.4元的价格被收购。“今年价格还可以,但就是人工费太高了。我们家打蒜薹的劳动力,一个人一天380元。”王女士说,10多亩地的蒜薹共卖了2万多元,光人工费就花了6000多元,“这还不是最高的,隔壁村有的劳动力每天420元。”
而在往年,打蒜薹的费用每天不到200元。“去年涨到250元左右,一年的时间又涨了100多元。打蒜薹属于抢打抢收,就一个星期的时间,人工费用尤其高。”村民张先生说,他种植大蒜已经23年了。今年30亩蒜地,打蒜薹的人工费共花了1万多元。据悉,目前花官大蒜的种植面积从前些年最高的7万亩缩减到了4万亩。
近年来,花官镇上的企业逐渐增多,就业机会增加,年轻人逐渐脱离土地到企业打工。“年轻人外出打工,一年挣个七八万不成问题,不比种蒜差。”王女士指着大片的麦地,这里原来都是蒜地,现在不少蒜农纷纷弃蒜种粮,而中老年为主的种蒜主力军,也逐渐开始向种粮转变。“比起种蒜的繁琐与劳累,种小麦等粮食不但轻松,而且还有补贴,也没有种蒜那么繁琐、劳累。”
花官蒜薹七成被外地商贩收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第A01版:黄三角早报
第A02版:黄三角早报· 早报眼
第A03版:黄三角早报·早报眼
第A04版:黄三角早报· 早报眼
第A05版:黄三角早报· 城中事
第A06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第A07版:黄三角早报·城中事
第A08版:黄三角早报·教育周刊
第A09版:黄三角早报·教育周刊
第A10版:黄三角早报·财金
第A11版:黄三角早报·财金
第A12版:黄三角早报·专版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