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老师闫涛,到市实验学校交流
体育课也可以更多样化
本报记者李沙娜
2014年09月1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闫涛老师在自己的临时宿舍里。 本报记者 段学虎 摄
     偌大的校园、塑胶的跑道、多样的运动器材、把老师当朋友的学生,这些是体育老师闫涛在市实验学校看到的。2013年9月份,闫涛到东营市实验学校交流。在他的“变形记”中,他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体育课教学也有了更多的方法。
  进实验学校交流,用心学习
  用闫涛的话来说,在东营市实验学校交流的每一天都是宝贵的。“不管是听课,还是跟其他老师在一起沟通,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对体育课的认识也改变了不少。”他说。
  闫涛刚大学毕业来到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的时候,学校条件有限,没有电脑、没有固定的办公室,跟自己想象中的工作环境差别很大。每次上体育课,孩子们都在铺了煤渣的操场上活动。“来到实验学校后,光是教学环境就很不一样。现在牛庄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搬进了新校园,我想在这里好好学习,等回去再教给孩子们。”
  闫涛的女儿刚出生一个月,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实验学校的老师交流,把妻女接到学校住一起,父母从利津老家赶来帮忙照看孩子。“学校选我来交流,就是为了能学习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更多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所以时间宝贵,白天上班,放学后去乒乓球馆看教练如何教孩子们打球。”闫涛说。
以前习惯了体育课被挤占
  已经工作了5年的闫涛是东营区牛庄镇中心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以前,体育课被挤占已成习惯,但经过一年的交流生活,他认识到了体育课的重要性,特别是学校在践行“阳光大课间”后,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升,让他觉得体育课也是众多课程中很重要的一课。
  闫涛刚毕业的时候,农村学校对体育课的要求很低。“在我之前还有语文、数学等任课老师给孩子带体育课,每周安排的课时少,不被重视,并且在接近期末考试的时候,还经常被其他学科挤占。
  以后的体育课如何上,成了闫涛现在的工作重点。走进东营市实验学校后,闫涛在这方面开始下功夫。他主动跟教务处联系,只要他自己没课,只要有老师上体育课,他就会去听课,“学习其他老师在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教学理念。”
  体育课上不是仅有跑步
  闫涛说,自己本来是学习的篮球专业,可工作后并没有多少施展的空间,学校没有篮球场地,孩子们上体育课,最多的是围着操场跑步、跳绳,体育课的内容很单调。而且一遇到阴雨天,体育课就得取消。“来交流后,我才意识到,体育课上并不只有跑步,还可以通过比赛活动,让孩子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
  “羽毛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做游戏等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上的内容。但是在农村学校因为场地、器材就会被局限了,但是老师可以创新教学,让孩子同样可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经过一年交流,闫涛对体育课有了新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上也提升不少,不光体育项目的教学技巧,还有跟学生沟通、配合的能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