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华路讲述华八井的故事商河路记载昔日繁华
记忆中的老街名从未走远
本报记者崔立慧段学虎
2014年08月26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一批新道路命名,勾起人们对老路名的回忆,城区内那些已经远去的路名,再一次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那些饱含着历史韵味和市民感情的路名即使从路牌上消失,但在东营人的心里却从未走远,已经生根发芽。
  ◥胜华路,不曾遗忘的华八井
  曾经油田味儿很浓的胜华路早已经有了新的名字——西二路,自2000年东营城区道路大规模更名至今,“胜华路”这个名称已经从道路标识牌上消失了十四年。走在今天的西二路上,只要留心观察,“胜华”的遗迹依然能够发现,例如胜华汽修厂、胜华酒店等。尽管已经更名为西二路十余年,“胜华”这个名字,在不少石油人心目中依然根深蒂固。
  一路北行,华八井纪念碑就矗立在西二路一侧俯视着发展中的油城,最初的胜华路正是因胜利油田华八井而得名。尽管华八井早已停止了油气生产,作为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华八井是胜利人梦开始的地方。
  “我1966年从邹平来的东营,当时正是参加石油会战,我就在华八井这一带,后来这一片都跟着叫‘胜华’,这条主干道也就成了‘胜华路’,包括这个十字路口,原来叫胜华转盘。”提起当年的峥嵘岁月,油田退休职工马先生记忆犹新。“胜利油田原来叫923厂,就因为1962年9月23号打的营2井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井。后来为啥叫胜利油田?因为全国第一口千吨产油井是在胜利村附近打出来的。你一琢磨,在东营,有很多地名、路名都是跟石油有关系的。”
  至于“胜华”这个地名的由来,一位老石油曾经如是给记者解释,当时在附近打出了胜利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华八井(华北平原进行石油资源普查的第八口探井),后来的923厂改名胜利油田,这个区域就是胜利油田的华八井,“时间久了,‘胜华’这个简称,就朗朗上口了。”
◥在西三路上找“五台山路”
  在2000年道路名称大调整中,以前东营不少有代表性的道路都换了名字,其中,西城几条南北走向大主干道都有了新的名字。旧名字走了,却带不走留在人们脑海里的印象。
  如今的西三路,曾经叫做五台山路。关于五台山路的路名,在西城跑车多年的出租司机邵师傅给记者讲了一段趣事。“就在前几天,我正在西三路上等红绿灯,旁边一个出租车司机摇下窗户问我,五台山路是哪条路?我说,你现在走的就是五台山路啊,现在叫西三路了。”原来,问路的司机拉了一位多年前离开东营的客人,如今重返东营,心心念念的还是当年那条五台山路。可是俩人在附近转悠了一大圈,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记忆里的“五台山”。“我估计那个出租车司机肯定是2000年以后来东营工作的,五台山路对他们来说没有印象。”邵师傅介绍,现在在一些老年人的口中,还经常能听到一些“五台山路”、“青岛路”这样的老路名。
  西城的泰山路更名为西四路,五台山路更名为西三路,胜华路更名为西二路,青岛路更名为北一路,泰安路更名为北二路。其中,北一路是大部分西城居民最难改的一个,市民杨女士告诉记者了她初到东营时还觉得奇怪,路牌上标着“北一路”,在居民嘴里全是“青岛路”。很长一段时间内,杨女士一直以为这条路在东城叫北一路,在西城叫青岛路。转眼十四年过去,东营市民对于更名后的道路逐渐认可。但对胜华路、青岛路这些老路仍然感情最深。在西城,如果有人打听“哪有好吃的馆子?”一定会有人向他推荐“青岛路”。
◥寻找东营第一条商业街的足迹
  在更老一辈儿的居民心中,商河路这条街道代表着时代的变迁。这条在现在看来断断续续的城市辅路曾经有一个显赫的地位——东营的第一条商业街。现在,曾经的东营第一街已经断断续续,并且随着旧城区改造脚步的加快,商河路步行街原来的风貌已经无存,商业中心的角色,也已经逐渐转移到了与商河路紧邻的济南路上。
  “上个世纪80年代,油田发展逐渐完善,老基地也成了东营市最初的城市中心,人多了,衣食住行的需求也多了,在附近建一条商业街也就迫在眉睫了。”老油田陈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商河路步行街建成,短时间内成了东营人逛街的地方,“钢架上盖上穹顶,就是那个年代典型的风貌。”去年,随着最后一段的商河路花鸟鱼虫市场被拆除,东营第一条商业街除了保留的街道名外,彻底走进了历史。
  “那个时候,在商河路上几乎能买到生活必需的所有东西,虽然与现在的济南路没法比,没有大型商场,但当时像赶大集一样逛逛,感觉很过瘾。”陈先生这样形容他记忆中的商河路步行街。
  现在,想要寻找商河路已经不那么容易,城市规划的变迁,把原来的商河路切成了几段。最东边的商河路成了五金商铺聚集区,西段的商河路正在拆除重新规划,中间的商河路则继续在繁华中抗争,改造定位于现代化商业步行街,与济南路平行,距离不过几百米,曾经的“东营第一街”依然有继续繁荣的勇气。
◥以两地简称命名道路成历史
  如果说道路的变宽、变长、变多,见证了这个城市的成长。那么,这些道路名称的逐渐规律化、特色化,则是见证了这个城市走向成熟。“以前的西四路就是一条油田生产路,由于连通辛店(淄博市临淄区驻地,齐鲁石化所在地)和河口区,就叫辛河路,只有两车道,经常能在路边看到绿皮解放卡车。”家住西四路附近的的杨先生告诉记者,当时的辛河路是东营第一条柏油生产路。随着城市的发展,辛河路变成了泰山路,泰山路又改成了西四路,路也变成了双向八车道,西四路也成了东营的主干道。与西四路一样,还有东二路,东王路、青州路也曾是它的名字。
  现在东营的街道名已经很难见到这种简单的道路两头地名缩写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具有文化味道的地名,胶州路、莒州路、太行山路……还有一些方向感更明确的如西四路、东二路、东三路……如今已经有了西五路和东九路。方向与数字构成的城市坐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见证着东营的成长。
  城市在变大,道路的两边也不再是地窝子、盐碱滩,高楼林立,让一个只有31岁的城市迅速成熟。城市是一片逐渐长大的绿叶,道路就像一条条延伸着城市生命的叶脉,从主脉到支脉,支撑起这座城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