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诈骗老人背后的养老生态
2014年08月13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10位平均年龄超过56岁、最大年龄74岁的老年人组成的诈骗团伙,将犯罪目标直接锁定为老年人,虚构人民币珍藏册珍藏价值较高的事实,编造亲属病重急需用钱看病的谎言,以急需钱款的名义,骗取7位老人人民币12万余元。
  老年人犯罪,这并非第一次出现在大家视线中。然而像这种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专挑老人下手的老年诈骗团伙,我们却不多见。
  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一犯罪团伙的犯罪动因和当下的养老现状一定有着必然的关联,但在养老现状逼仄、老人精神赡养匮乏的现实语境中,谁又能否认这二者之间不存在着因果关系。
  但要遏制老人犯罪,加大法律的宣传和惩治力度当然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如何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宜居”的养老生态。
  而在另一方面,则是要尽可能地给老人提供足够的精神赡养。这一案件中,不管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他们其实都面临着同样的养老困惑,即在自我认知和生活经验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去辨别社会上的假恶美丑?如果被欺骗的老人能够在家人和社会的帮助下,知晓更多的防骗信息,如果他们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悲剧或许也就不会发生。而对于施骗者来说,如果它们知道这样的行为已是违法,况且还有更丰富的养老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或许,他们的罪恶也只是一闪而过罢了。
  可现实终究容不得半点假设。在老人团伙作案且将对象指向同龄者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失序和混乱的养老生态。它给社会管理者提出了新的应对难题,给家庭养老也敲响了沉重的警钟,如果社会和家庭能够形成合力,这一特殊的犯罪现象或许会渐次消失。反之,如果我们没有勇气直面现在的养老缺陷,未来的养老问题必定会和当下的犯罪乱象一样,让我们无望又无助。   (张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