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也能吃出肾病
2014年08月11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好比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或多或少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伤害。作为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之一,肾脏受到药物损伤的机会自然也大大增加。目前,临床上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日益增多,仅7月份肾内科就收治了外院使用克林霉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病例2例,故临床医师需提高对药物肾毒性的认识,以防止和减少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
(一)抗生素
1.氨基糖苷类药物(新霉素或庆大霉素等)
抗生素中此类药物肾毒性最大,是诱发药源性肾损害的最常见原因。发生肾损伤的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严重时出现少尿、无尿或急性肾衰竭。此类药物毒性与用药持续时间和剂量等有关。
2.青霉素或头孢菌素
这两种药物可引起Ⅳ型变态反应,导致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其中第一代头孢菌素的肾毒性较大,第二代头孢菌素次之,而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几乎无肾毒性。
3.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等)
此类药物易产生肾内结晶,从而引起梗阻性肾病,临床可表现为血尿、肾绞痛或急性肾衰竭。
4.其他抗生素
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等)、红霉素、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和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拉米夫定和干扰素等)亦可引起肾脏损伤。
(二)解热镇痛药
此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美洛昔康、塞来昔布和保泰松等。这类药物有抗炎、解热和镇痛作用,临床多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病变、偏头痛和痛经等慢性疾病。解热镇痛药使肾内血管收缩导致肾损伤,表现为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快速下降、尿沉渣形成和钠排泄分数下降,严重者引起肾小管细胞坏死。此外,此类药物也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长期服用则易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实质坏死。值得重视的是,多种感冒药(如安乃近、克感敏、百服咛、泰诺和康泰克等)都含有上述药物成分,切不可滥用。
(三)降压药
利尿剂(呋塞米和氢氯噻嗪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培哚普利和依那普利等)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缬沙坦、氯沙坦和厄贝沙坦等)都可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此外,ACEI和ARB类药物可引起肾脏出球小动脉的相对扩张,使肾小球内滤过压下降,肾脏低灌注,导致肾前性急性肾损伤。目前在临床上,ACEI 和ARB 是很多肾脏病患者的首选降压药,长期服用有助于保护心肾功能,但仅适用于轻或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服药期间应定期随访肾功能,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剂量。而对于重度肾功能不全及双肾动脉狭窄者,ACEI 和ARB 可在短期内引起肾功能恶化及其他不良反应,应避免使用。
(四)中药
许多中药服用不当或超量都可损害肝、肾及消化道等器官。常见的可损伤肾的单味中药包括:①植物类中药有关木通、木防己、汉防己、马兜铃、厚朴、天仙藤、青木香、苦丁茶、朱砂莲、细辛、雷公藤、山慈菇、马桑果、牵牛子、苍耳子、罂粟壳、草乌、天麻、腊梅根、使君子、益母草、白花丹、胖大海、补骨脂、巴豆、夹竹桃、大青叶、泽泻、甘遂和土牛膝等;②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马、蜈蚣和蛇毒等;③矿物类中药有含砷类(砒石、砒霜和雄黄等)、含汞类(朱砂和升贡等)、含铅类(铅丹)及明矾等;④复方中成药包括龙胆泻肝丸、冠心苏合丸、甘露消毒丹、妇科分清丸、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八正散、防己黄芪汤、导赤散、排石汤、口炎宁、六神丸、朱砂安神丸和中华跌打丸等。 (肾内科 张晓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