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顺畅些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据《东方今报》报道,在周口市西华县红花镇纪庄村,19岁的纪望全和16岁的纪启旺兄弟俩,学习成绩同样优秀,因为贫穷,只能有一个继续学业,另一个出去打工。最终,父母把上学的机会给了纪望全,因为“大儿子有病,不能干活儿,只有上学才有出路,小儿子身体好,多干点活就能养活自己。”
  相信通过媒体的关注,这对寒门兄弟的命运会得到相应的改善,这也算是给这个故事留下了一个略显“光明”的结尾。然而,如果没有媒体的参与报道,那么这对兄弟的命运究竟会是如何?是凭借过硬的成绩,先后步入大学课堂,通过不懈奋斗,最终改变自身命运?还是一个有幸在校读书,努力却心怀歉意,另一个在外漂泊打工,挣钱却难免失落?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后一种的可能性显然更大。
  知识改变命运。进入大学读书仍是大多数寒门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路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需要做的就是保证这条路径尽量顺畅。值得肯定的是,这种现象已经得到了政府、企业、爱心机构与个人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子的实际问题也已经得到了解决。可是,我们是否还是把这类问题过于简单地归类于“爱心援助”的范畴,而忽视了政府及社会保障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事实上,针对这个问题,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不仅不能缺位,还应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我们是否可以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此事,在本辖区充分调研走访,主动建立起贫困学子的资料库。对于资料库中的学子,一方面财政拨款予以援助,一方面寻求企业对应支持等。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帮助不应仅限于学子本身,目光更应投向那些贫困家庭,通过各方面的保障让他们的孩子从小就能在求学之路上得到相对公平的机会。
  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如果连自身努力的求学之路都走得如此坎坷,那无疑是对整个社会公平的莫大讽刺。 (赵欧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