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缠身考验我国大学治理
 
					
   				2014年08月04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七月份,高校放假,但围绕大学的争议却始终无休。从教育理念、学科设置、职称制度、科研经费到学生管理,我国大学治理或高教改革几乎每一个重要方面都在引起公众的热议与反思。
  中国大学多为国立大学、财政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纳税人,大学在经费使用上当然主要对纳税人负责。这是考虑问题的前提之一。因此,大学在教职员工待遇上要受到国家人事政策的制约,而在包括科研经费在内的经费使用上,要和政府一样接受国家财政部门的管理和审计部门的审计。同样,大学里的每一位教职员工,也都要按照考核标准的要求,接受业绩考核。
  在此前提之下,有些问题可能是结构性的,很难改变或者改变需要漫长时间。比如,在经济尚欠发达、国家尚不富裕的今天,虽然“青椒”的月收入仅相当于装饰市场熟练农民工的一半,脑体倒挂,应予提高,但其提升幅度与期待相比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    虽然现代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但也不能忘记培育人才、搭建梯队的责任,研究型大学也必须给擅长授课、愿为人梯的教师保留晋升的空间,最起码要留有一席之地。否则,一流的科研人才哪里来?都想做收割机,谁来种麦子?
  但这些拷问的都是我国大学的治理机制,尤其是大学治理层自身的改革。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多次改革,也取得不菲成绩。虽然具体的改革结果或有得失,但广大师生员工却成了改革决策的局外人,尽管他们才是改革真正的利益攸关方。因此,每次改革几乎都伴随争议。用潘维教授评论北大“燕京学堂”项目的话说,群众丧失了主人翁的感觉,支持和理解就没有了。
  因此,大学治理改革,首先要改革大学治理改革本身,尤其要改变那种排斥了大学师生广泛参与的改革,对不尊重师生员工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管理层进行改革。 (支振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