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家园创建七年来,针对原油生产中的管理和技术难题,员工实施自主革新40余项,大大降低了污染事故的发生机率。
一场大雨,消除了夏日的炎热。这里,是胜利油田现河采油五队——中石化金牌采油队驻地。采油五队连年实现高产稳产,河31-2站被评为胜利油田青年绿色生产示范班组,《“绿色家园”管理模式的创建与应用》获评中石化现代化管理成果奖。
打开绿色生产“心灵窗”
在采油五队河31-2站,班长曹丽丽正蹲在河31-斜88井口旁,为该井“打点滴”。这口日产油7.6吨的井,因螺杆泵的光杆与盘根不断摩擦发热,导致盘根的密封性变差,向外渗油,污染环境的同时,还造成了经济损失。曹丽丽经过一段时间地观察、探索后,自制了“输液瓶”,利用回收的废弃机油给光杆润滑、降温。历经七年的绿色家园创建,如今像曹丽丽这样及时发现环保隐患,主动采取措施防止污染发生的事情,已然成为采油五队每一位员工的习惯。
油田开发与环境保护似乎天生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提起原油生产,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遍地油泥和污水。2007年,现河采油五队决心向这一矛盾发起挑战,通过开展“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在员工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绿色生产。
针对部分干部员工存在着“重生产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等落后观念和不良习惯,他们发动员工展开绿色生产大讨论,编写了通俗易懂的“节能环保三字经”,加深员工对绿色生产的认同。依托“今天我来当老师”这个平台,提高全队员工环保节能知识、环保法规、技能技巧,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油田环保处的专家来队上授课,提高干部员工的绿色生产管理技能。为有效规范员工的行为,采油五队制定完善《绿色生产岗位工作标准》,要求各生产岗位承包班组和员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绿色操作,精心组织运行。“要油,更要生态”,当这成为采油五队干部员工的共识,也就有了自觉的环保行动。
撑起绿色生产“保护伞”
成鹏飞今天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为河31-斜27井做例行“体检”。这口井是成鹏飞所在的河31-2站管理的19口油井中的一口,也是队上免修期最长的“长寿井”,位列“绿色生产单元”的最高关注等级。
采油五队的油井是分“绿色生产单元”管理的,并且每一口油水井都有自己的“颜色”和“关注度等级”。“这主要是为了让员工能够简单明了地掌握哪些是清洁生产的重点,从而重点关注监控。”采油五队指导员宋勇介绍,所谓绿色生产单元,就是将原油生产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合理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工序单元,并根据各单元对环保、节能要求的不同,分别对其进行绿色生产等级划分。他们通过设立全队绿色生产工序沙盘,将全队的生产管线、单井分别用红、绿、蓝三种颜色和A、B、C三种符号进行标注,动态管理。
“抽油机井口这部分是最容易造成污染的,是我们的环保监控区。抽油机驴头下方是最危险的操作区,我们把它划定为安全监护区。电机这部分能耗最高,所以也是节能监护区。”成鹏飞一边检查着抽油机,一边向我们介绍,“这些都是体检的重点。”
同时,队上建立了绿色生产分析、绿色生产控制和绿色生产评价的绿色生产循环管理法。首先通过绿色生产分析查找环保节能危害点和潜力点,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绿色生产控制,然后进行绿色生产评价,若评价效果不好,重新进行绿色生产分析,反复如此,直至达到最优效果。
培育“绿色油藏”
夯实家园根基
据采油五队队长宋守德介绍,“绿色油藏”的培育使绿色家园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可能。绿色家园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科学持续发展。”队长宋守德想,“能不能把已经成熟的绿色家园创建的经验延伸到绿色油藏建设上?”
2012年初,采油5队试行绿色油藏健康管理模式,就是在油藏的日常开发管理过程中,本着无污染、健康、可持续高效开发的原则,规范人的行为,优化设备性能,美化生产生活环境,使地下流体达到最合理流动,油藏达到最佳开采状态,资源最合理利用,同时控液减排,降本节耗。
“绿色油藏是一项系统工程。”队长宋守德介绍,“我们主动借助厂矿队结合优势,通过地质、工艺、作业联动,最终促进绿色生产和精细管理。”
河148-44注采井组,当时根据地质方面出的小层平面图,是一口水井对应四口油井,通过水井增注,有两口油井出现了成效,含水上升,但是另两口油井就是不见效,动液面持续下降。他们针对这种实际生产与小层平面图不相符合的情况,主动与上级地质部门进行合作,最终经过调整,通过另一口水井的增注,实现了两口油井同时见效。
为保障绿色油藏工程的有效实施,采油五队制定了健康管理的流程和奖惩办法。在全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绿色油藏”成效初显。尤其是今年以来,面对生产经营的严峻形势,上半年该队产油32821吨,完成计划的104.1%,实际成本较计划节约75.73万元,油井平均检泵周期同比延长36天,环保费用较计划减少3.45万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