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厂精细勘探老油层、探索特稠油开发工艺
摘掉30年含油水层“帽子”老油层扬眉吐气
本报记者顾松通讯员李海鹰尹东宁刘炳宇
2014年07月09日  来源:黄三角早报
【PDF版】
   科研人员进行地质勘查。
     俗语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但恰恰因为吃了“回头草”,沉寂了多年的孤岛采油厂垦西油田垦71块东三段油层迸发出新油流。昔日“贫瘠”之地,今朝惊艳蝶变。据悉,孤岛厂30年间,单井日产油从0.24吨提升至27吨。
揭开东三段神秘面纱 展示出良好的开发前景
  早在1979年,科研人员就将目光投向过孤岛垦71块东三段油层。但由于埋藏深(1800米)、黏度高(50℃时黏度在20000毫帕·秒以上)、层系多、油水关系复杂,加之缺乏配套的开采工艺,投产的6口直井只见到零星油花,有的甚至滴油未见。
  不佳的投产表现让东三段被冠以含油水层的“帽子”,且一戴就是30多年。随着近年来新区块勘探难度愈来愈大,一些曾经不被看好的老区块、油层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于是,东三段再度被提及。
  尽管开采东三段的6口油井均以失败告终,但历年来在其所属的垦71块的开发过程中,有多达105口井在东三段钻遇特稠油油藏,这因此成为它重新被关注的理由。
  通过对垦71块100多口老井进行复查,借助各种先进的地质勘探手段,科研人员对东三段构造特征、沉积特征、油气成藏特征、储层展布特征、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覆盖在东三段之上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东三段被一条南北走向的断层划分成东西两个构造单元,7个砂层组中以2—5砂层组为主要储层,为受构造控制的层状深层特稠油油藏,油层电性、物性良好,极具开发潜力。
  一度被认为是“含油水层”的东三段终于扬眉吐气,并以180万吨的地质储量展示出良好的开发前景,针对东三段特稠油分布情况及圈闭条件,科研人员优选6个小层进行井位部署。
开发深层特稠油油藏 打破“注不进采不出”难题
  油找到了,但如何从地下开采出来,成为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作为中国石化最大的稠油热采基地,孤岛厂在多年的稠油开采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经验遇到新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摸索出一套适合“深层特稠油油藏”的开采工艺,科研人员在每一环节都力争精益求精。
  经慎重研究、多方权衡,HDCS成为东三段开采工艺的首选。HDCS高效开采技术是采用高效油溶性降黏剂和二氧化碳,辅助水平井蒸汽吞吐,利用化学、气体和热能的综合作用,降低生产压差,提高原油流动性,增加驱油动力,扩大蒸汽波及半径,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改善开发效果的目的。
  尽管HDCS工艺已经较为成熟,但任何先进经验都不可能重复照搬,必须在借鉴中摸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规律。东三段首口评价井被确定为K71-P1井,该井采用水平井裸眼筛管分段完井,以减少油层阻力,增加泄油面积。
  投产前,科研人员对K71-P1井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明确合理的注汽强度为12.5吨每米,CO2周期注入量为100吨,降粘剂周期注入量为20吨。通过对注汽管柱的优化,实现了全程密闭注汽、环空注氮保温、注采一体化及井筒加热配套开发技术。此外,通过对掺稀流程进行改造,将稀油由套管掺入,在井筒中与稠油充分混合,有效解决了特稠油举升及输送问题。
油流汩汩而出 为老油田注入新活力
  惊喜伴随着K71-P1井的投产随之而来,日产油始终保持在27吨左右,峰值达到33吨,而在30年前,东三段6口直井中见到油花的3口油井,最高日产油仅有0.24吨。随之,孤岛厂于2013年和2014年在东三段分批布置了11口产能井,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产油4.8万吨。
  沉寂了30余年的东三段终于实现了有效动用和高效开发。为加快特稠油勘探开发进程,孤岛厂马不停蹄,在与东三段油藏特征极为相似的垦53块部署评价井垦53-平1井,投产初期日油23吨。该井的成功动用又为孤岛厂增加了80万吨的地质储量,2014年,垦53块规划产能1.6万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黄三角早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黄三角早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